当地时间15日,尽管延期一天闭幕,但新一轮全球塑料污染治理谈判仍然未能达成共识。
本轮联合国谈判本应是最后一轮磋商,旨在制定首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污染(包括海洋塑料污染)治理国际协议。但如同去年在韩国举行的会议一样,谈判再次未能取得成果。
据悉,谈判在是否应限制塑料产量指数级增长,以及是否对塑料制造中的有毒化学品实施全球法律约束等关键议题上陷入僵局。
加拿大广播电台报道截图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韩一元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采访时分析说,导致本轮谈判无果而终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各方对塑料污染治理存在本质分歧,而是沟通不畅。
这次谈判最终没有实现目标,根本在于相互之间的理解不到位和沟通不畅。
包括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一些拉丁美洲、非洲和小岛国在内的国家,希望减少全球的塑料产量,来减少污染。
主要的一些产油国和塑料行业,不希望对塑料行业赖以生存的碳氢化合物的生产施加限制,这是基于塑料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石油衍生物质到塑料的废弃状态的流程),他们更主张完善塑料的废物管理和再利用。
产量限制、废物管理和再利用,其实都是塑料污染治理的重要的子议题,不能偏废,本质上来说它们也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兼容的。
一些产油国的担心,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关系的问题,他们认为要对塑料实施产量限制,也应当更好地保障相关国家的发展权益,避免引发一系列转型问题。
联合国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塑料消费量据估突破5亿吨,其中3.99亿吨沦为废弃物。
如果这些废弃塑料被压成1毫米厚的薄膜,可包裹地球表面两遍以上;如果用普通货运车厢运送这些废弃物,车厢连成一列可绕地球赤道17圈。
路透社报道截图
韩一元认为,在谈判遭遇挫折的背景下,各方要通过多方面举措来完善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体系。
应对塑料污染已是全球共识,重点在于方式和节奏不同。
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类似,各方都认识到风险以及行动的必要性,但在具体实践中,怎样去进行能力建设、减少转型中的阵痛,这是不可回避的话题。
治理塑料污染,必须把产量限制、废物管理和再利用等各方面结合起来通盘考虑,从生产消费到废弃物回收与处理,不断完善塑料污染全链条的治理体系,共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在社会层面,各方也需要在科技创新、政策协调、资金支持等各个环节来协同发力,推动全社会向循环经济转型。与此同时,加强对话与合作,共同承担起这个责任。
英国《卫报》报道截图
素材来源丨环球资讯广播《直播世界》
记者丨陈濛 印梅梅
编辑丨林维
签审丨李鹏 蔡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