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加征关税的背景下,我本以为这样的制造中心会充满焦虑,但当我四月份访问无锡时,该研究中心正在蓬勃发展。”
《纽约时报》近日刊载的一篇署名文章,分享了作者在中国江苏无锡参观一家生物医药技术中心的见闻。文章介绍,这里有工厂和实验室,为全球制药企业提供了一个比任何其他地方都更高效、更经济的药物研发与制造平台。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文章指出,虽然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以孕育尖端治疗和疗法而闻名,但中国的创新方法主要集中于加快制造速度和控制成本。因此,中国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向客户交付药物和其他医疗产品。这些药物和产品可能并非是改变世界的疗法,但却是全球数百万民众日常依赖的治疗方法。
文章认为,美国政府对医学研究的资助远高于中国,但这些研究经费充满不确定性,正在对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维持其全球主导地位构成严峻挑战。与此同时,美国大型企业越发依赖中国所提供的成本优势以及其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才队伍。
文章注意到,中国在过去十年左右在生物医学和技术方面取得的进步令人瞩目。中国大力投资生物技术研究,完善监管基础设施,培养年轻科研人员队伍。最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还进一步缩短了创新药临床试验审批等待时间。此外,中国生命科学人才库迅速发展。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的高校每年培养的医疗毕业生数量是美国四到五倍。这一人才库为该国实现创新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作者在文中指出,“虽然许多人将中国崛起的生物技术行业视为威胁,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将中国视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可能更有意义。”文章分析道,增加对中国创新药在美国的可及性,可以让美国人在更经济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上拥有更多选择,也有助于降低美国本土药物的价格,促使美国公司加大在创新药物开发上的投资等。
文章最后指出,美国常常将中国的成功视作美国的损失,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完全可以从中国在简化药物研发流程、提供更经济实惠且易于获取的治疗方案方面的成功经验中汲取灵感。美中两国都在努力让人们活得更长久、更健康。但如果中国找到了更快、更经济地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美国人不应该因为政治偏见而被落下。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