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清代是这一格局进一步巩固的重要时期。自汉代以来,新疆地区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后历代中央政权都对该地区行使着管辖权。清代也是对新疆进行有效管辖的重要时期。
1755至1759年,清政府先后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统一天山南北,并于1762年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总揽新疆军政要务。伊犁将军下设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等,分驻天山南北各地,管理当地军政事务。在军府制体系下,清政府按照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方针,采取了八旗制、府州县制、札萨克制、伯克制等多种形式的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伊犁地区的管理,首任伊犁将军明瑞在伊犁河北岸择地筑城(今霍城县惠远镇老城村),乾隆帝亲自赐名“惠远”,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远方之意。与此同时,还在其周围建起了惠宁、绥定、广仁、宁远、瞻德、拱宸、熙春、塔勒奇八城,统称为“伊犁九城”。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伊犁各族军民奋起抵抗,但因力量悬殊,抗俄斗争失败,伊犁九城被毁。现保存较好的惠远老城遗址现仅存东墙和北墙。东墙长860米,北墙长840米。城墙为夯土筑成。东墙南端有城门,外有瓮城﹙已毁﹚。城内原存钟鼓楼台基3座,现仅存1处。东墙外护壕尚存。城内除台基外,其它建筑皆已不存。
1881年,清政府收复伊犁。1882年在距惠远老城以北7千米处,仿老城又建惠远新城,仍是伊犁将军的驻地。城内设有衙署、店铺、庙宇等建筑。惠远新城现存城墙、伊犁将军府、惠远钟鼓楼、衙署、文庙、沙俄驻惠远领事馆等建筑。
1884年新疆建省后,甘肃新疆巡抚是新疆地区最高军政长官,省会设于迪化(今乌鲁木齐),伊犁将军则仍驻惠远,管辖伊塔道边防事务。伊犁将军府的设置在巩固我国西北边防、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促进新疆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伊犁将军府旧址坐落于惠远新城东大街正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呈南北走向三进大宅院的总体布局。现存建筑群主要由城墙及大门、东营房、西营房、四合院、金库、休息厅、客厅、文庙和将军亭等建筑组成。各单体建筑结构主要为硬山顶屋面,木框架结构外廊式平房。整个将军府营院布局紧凑,功能齐全,设备完善,内外联系方便。衙门平面为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木框架土坯墙,五架梁硬山顶结构,脊檀上有简单的彩画。东、西营房平面位置垂直于衙门,分别建于衙门两侧。现共有十七间大小不同的房间,其中东营房八间,西营房九间。营房梁架保存较为完整。四合院包括办公室、书房和居室。办公室平面为长方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五架梁前廊硬山顶。书房保存较完整,结构与办公室相同。居室破坏严重。
如今的伊犁将军府旧址虽是清政府收复伊犁后在原城北重建新城,不复昔日的繁华,但伊犁将军府仍是清政府实行治疆方略的历史见证者,对研究清朝统治新疆及当时政治、军事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996年,伊犁将军府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维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