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进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广泛深度融合。很多人关心,“人工智能+”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又藏着哪些机会?先来看《意见》部署的“人工智能+”6大重点行动,包括“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简单来说,“人工智能+”的关键词,已从“连接”转向“赋能”。让机器会思考、能决策,以AI这台“超级大脑”为核心,为各个流程、岗位配备“智能中枢”。譬如,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方面,我们将拥有更“聪明”的智能家居。想象一下,我们的家居、家电可以“共情”甚至“察言观色”,如一台能感知情绪的空调,当你下班回家它会自动调节至“舒压模式”,缓解你的疲惫。另外,工作方式将更为智能,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特点,改善传统岗位工作环境,减轻劳动者负担,降低安全风险等。比如在矿山开采、高空作业等劳动力紧缺或高危领域,人工智能有望成为工人们的可靠“搭档”。
上述《意见》还强调,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织密人际关系、精神慰藉陪伴、养老托育助残、推进全民健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我们眼中那些看似“高大上”的“人工智能+”,最终的落脚点,始终是“让大家过得更省心、更踏实”,将民生场景里的一个个“真需求”拆解开来,把服务做得更细致、更周全。这也正是“人工智能+民生福祉”最真切的意义所在。
贵阳: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前沿科技吸引目光
这个8月,人工智能的身影无处不在:从刚刚落幕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到眼下正在举办的2025数博会,“人工智能+”的应用贯穿了各个环节。无论是AI机器狗握手、“比心”、中英文语音陪伴,还是新一代机器人如何改变未来生活,这些场景不仅直观展现着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进化,更充分印证了一个关键趋势——人工智能已从“技术突破期”逐步迈入“规模化落地期”。
8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方面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称,无论从技术进步还是从发展要求来看,当前实施“人工智能+”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比较成熟。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演进迭代,人工智能已展现出较强的通识能力,已经从只能面向特定场景、完成特定任务,进化为可“举一反三”、完成普遍性任务,技术通用性显著增强,基本具备向各行业各领域融合应用的条件。
因此,在现阶段启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既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展望未来,翻看《意见》,我注意到这样一句话,“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从普及率的数据来看,意味着智能设备将像今天的手机一样普及,而“重要增长极”一词也说明AI产业成中国经济新引擎。也正如《意见》中所描绘的愿景,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准备好了吗?一起拥抱一个更加智能的新时代!
晶采观察,下期见!
编审:伍刚
统筹:王薇 赵净 刘娜
记者:王晶
拍摄:沈杰辉
剪辑:许龄丹(实习)
设计: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