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抗战中的文艺丨文通世界激发共鸣 抗战文学成烽火中的精神纽带
2025-08-31 19:28:49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编辑:冯启坤

  抗战,不仅是军事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抗争。文学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镜子,承载了那段烽火岁月中“抵抗”与“书写”的双重力量。中国文学界努力推开世界的窗,将反法西斯的星火引入,也将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传向四方。文学,成为那段黑暗岁月里,连接中国与世界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

推开世界之窗 汲取战斗力量

  1941年9月,在延安,《解放日报》开辟了党的机关报首个“文艺”副刊。据统计,整个抗战期间,这个小小的阵地共发表222篇翻译作品。其中,142篇来自高尔基、托尔斯泰等苏联著名作家描绘的革命战争。《苏联红军小故事》、《列宁和一个哨兵》、《伏尔加在为战争工作》……这些作品,犹如穿越战火的信使,在钢铁和火焰的战争炼狱中,传递着人性不屈与磅礴的英雄气概,深深鼓舞着当时浴血奋战的中国军民。

抗战中的文艺丨文通世界激发共鸣 抗战文学成烽火中的精神纽带

  西南大学档案馆副馆长 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郑劲松:它反映的是一种自由、正义、牺牲、奉献的价值观。可以说是当时的共同价值观,也代表着当时世界上的正义之声,所以久久回响。

以纸笔为武器 架起通往世界的桥梁

抗战中的文艺丨文通世界激发共鸣 抗战文学成烽火中的精神纽带

  烽火硝烟,挡不住文化交流的渴望。翻译家们以纸笔为武器,架起通往世界的桥梁。

  戈宝权将苏联作家艾伦堡的苏德战争报告文学集《六月在顿河》带给国内读者;

  作为二战西欧战场上的中国记者,萧乾不仅向国内描述了伦敦遭遇德军轰炸的乐观主义精神,更将世界名著《尤利西斯》介绍给国人;

  李霁野在抗战颠沛流离中,坚持翻译了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

抗战中的文艺丨文通世界激发共鸣 抗战文学成烽火中的精神纽带

  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武军:作家们翻译其实就是一种以文化姿态、以文学姿态在抗争的一种体现。整个抗战时期我们并不是孤立的,我们也在不断吸收世界优秀文化。

中国故事 激荡世界

抗战中的文艺丨文通世界激发共鸣 抗战文学成烽火中的精神纽带

  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其蕴含的民族解放意识,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国故事,通过文学的力量,激荡起全球共鸣。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撰写的报告文学《中国的战歌》,聚焦红军战士和普通农民的抗争,唤起西方社会对中国抗战正义性的关注;

  首位到达苏区、系统采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西方记者埃德加·斯诺撰写的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一经出版就轰动世界,深刻影响了西方读者对中国抗战的认知;

  英国诗人奥登撰写的纪实文学札记《战地行纪》,对中国人民的忍耐与刚毅表达深切敬意,其中二十七首十四行诗被誉为最伟大的英语诗之一。

文脉相连 精神永续

抗战中的文艺丨文通世界激发共鸣 抗战文学成烽火中的精神纽带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创作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以诗明志的经典爱国表达,入选最早的中国现代新诗英译选集《当代中国诗选》。

  丁玲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被印度出版社收录《新的信念》《入伍》等6篇作品,成为中美印反法西斯力量的文学纽带。

  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大交往大汇合,文字的感染力跨越民族,跨越地域,在世界读者的心中产生了长久回响。

抗战中的文艺丨文通世界激发共鸣 抗战文学成烽火中的精神纽带

  郑劲松:中国的抗战作家们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文学贡献了中国作家力量。文脉在,文化在,国就在。唤醒民众、激励斗志,文学为我们留下了永恒的抗战记忆,所以它是我们的精神血脉之一,也是民族精神一份永远的底色。

  (总台央视记者 于茜 牟亮 孙金满 徐大为 杨海灵)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