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朕是一位来自安徽的小伙子,他是池州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2024年毕业后,他一边留校担任助教,一边考研。今年4月到7月,他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带领学弟们共同完成了一个1∶87比例的微缩高铁模型,引发不少网友的关注。
这个高铁模型不仅精准还原了真实高铁的动力结构,还通过单片机和继电器等元件搭建起电路,成功复现了高铁牵引供电与部分信号系统,成了校园里一项“看得见的专业教材”。而对于杨朕来说,这也等于是圆了他儿时的梦想。
圆儿时列车梦
他造出了“微缩高铁”
杨朕:我是池州学院2024届的毕业生,是微缩高铁模型的主创。我从小喜欢铁路,一直有搭微缩高铁的想法。
杨朕在大学里学的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他一直有个愿望就是亲手制作出精准还原的高铁模型。
杨朕:考研成绩出来后,联系了我的辅导员,和她说了自己的想法。我和我的小伙伴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日夜奋战,把微缩高铁模型造了出来。
出生在安徽合肥长丰县的杨朕,从小在铁路边长大,为了观察呼啸而过的列车,他能在铁路边蹲上半天。水家湖站是合肥铁路网的“北大门”之一,多条线路在此交会。对于杨朕来说,铁路不是课本里的名词,而是窗外每天都有的真实风景。
第一次对“列车模型”有概念是在初中二年级,杨朕用零花钱买了一套轨道火车玩具,每天拆拆装装,爱不释手。这套玩具火车,在少年杨朕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他想要亲手制作列车模型。
杨朕:其实我从小喜欢动手搭一些电路,一些小玩具里有马达,还有小灯,我就会把它拆了。
这份自幼埋下的热爱,让他在大学选择了读电气工程相关专业。考研结果落定后,他决定拿出时间把学到的专业知识融入实践,亲手打造一个能“动起来、跑起来”的高铁模型。
1:87的高铁模型
一份特别的“毕业礼物”
2025年,杨朕考研成功,被长春工业大学录取。离开大学校园前,他决定,要带着学弟们一起,亲手制造出那台早已在他脑海里跑起来的高铁模型。这不是作业,也不是比赛,而是他想要随心而造、送给自己的一份“毕业礼物”。
杨朕大学学的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并非专门的铁路类专业,但课程中涉及的电路原理、电力电子、信号与系统等内容,与铁路供电和信号控制有着紧密联系。他在大学社团参与的智能车竞赛、单片机开发等活动,积累了手工搭建和调试的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储备,让他对自己的实操能力有了信心。
指导老师 时国平:我们学校有第二课堂,在节假日,这个实验室是开放的,在实践教学上也大力支持。
当杨朕向指导老师时国平提出想要制造高铁模型的想法之后,很快得到了学院的大力支持。不仅获得了材料经费,学院还借用了智能车实训室给他作为制作场地。
杨朕:我说我要做高铁模型,老师说可以,经费什么的都不用管,只要用心把它做出来就行。
杨朕想要制作的模型比例是1∶87,既能展示细节,又相对节省占地空间。轨道布局成双环形,中间用车站和大桥连接,减少弯道便于提速。
虽然只是模型,但制作过程一点都不含糊。轨道、车体、导线、金属丝、木棒、电机、单片机……这些材料一个都不能少,而且全部都要手工进行改造。对杨朕来说,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难的就是制作接触网。他仔细查阅资料,了解到真实高铁靠接触网供电,可以说是列车的“输血管道”,精度要求高、容错率低。杨朕决定带领学弟们挑战制作接触网供电结构。
手工制作搭建接触网,焊点既要细小美观,又要牢固耐用,相关参数必须精确按比例缩放,否则受电弓可能“够不着”或“顶过头”。然而,他们的第一次试跑失败了。
第一次试跑失败后,杨朕很快排查到了关键原因,他们更换动力系统,换上更强劲的电机,把塑料齿轮替换成金属齿轮,提高传动可靠性。第二次试跑,他们终于成功了。
杨朕:模型跑起来的时候,觉得实现了,就像真的高铁一样。这样的模型被我们做出来了,我非常兴奋,十分有成就感。
让梦想的列车在人生轨道上
一路向前
除了跑得快,杨朕更想让他的高铁模型“跑得安全”。三个多月时间,他几乎每天泡在实验室。焊接电路、调试程序、校准接触网,有时会忙到凌晨两三点。夜色中,轨道上的“高铁模型”绕着双环形跑道反复试跑,接触网泛着银光。杨朕他们制造出的是一个集运行、管理和教学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模型按照真实高铁的原理供电,运行过程中,占位区段、信号机与联锁系统协同配合,保障列车之间互不冲突。最高每秒1.5米的速度,按比例换算可以达到真实高铁的时速。集中调度系统能统一管理信号机、道岔和进路,宛如一个缩小版的调度中心。
如今,杨朕他们制作的高铁模型成了池州学院的教学演示工具。电气类学生能直观看到牵引供电和信号系统的配合,非铁路专业的学生也能理解列车运行的基本逻辑。在杨朕看来,这不仅是圆了儿时的列车梦,更是把自己的热爱和所学与未来的研究规划完美融合。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把这份坚持传递给了身边的同学。
池州学院202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 夏禹:我们打算之后如果有机会,再去创新,看看能不能加一点新的东西进去。
九月开学,杨朕已成为长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一名研究生,他的人生也开启了新的征程,而他热爱的铁轨和列车会在他的道路上一直延伸、奔跑。
精华贵在会动手
有梦就能跑更快
以前流行一句话:浓缩的都是精华。杨朕造出的微缩“高铁”中,技术当然是精华,比技术更精华的是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比动手能力更精华的是一个人的儿时兴趣。他的导师说,孩子们熬夜调试代码时眼里的光,比模型上的信号灯还要亮。模型虽小,情怀却大,梦想更大。
“经费什么的都不用管,只要用心把它做出来就行”,没有什么比这句话更悦耳了。学校和老师的支持让创造力的列车跑进校园,让学生作品也能成为专业教材,本身就是应用型高校令人眼前一亮的尝试。类似的尝试更多,大大小小的梦想们就能飞得更高,跑得更快。
(总台记者 梁明星 周少军 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