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新疆拾光|从古代货币看新疆的中华文化根脉与多元一体格局
2025-09-05 13:43:03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梁宁

  新疆古称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此以后,历代中央政权都将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西域的管辖权。新疆古代货币作为历史的物质载体,不仅是丝路贸易的实物见证,更是历代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域、多民族聚居交融的直接物证,其形制、文字、文化内涵深刻镌刻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彰显着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货币形制:遵循中原制度,彰显国家行政统属

  众所周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圆形方孔的秦半两,开辟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新纪元。从此,方孔圆钱成为中国铜钱的固定形制,一直沿用了2000余年。而作为中华货币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疆古代货币,其核心形制始终与中原王朝保持一致,体现了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行政管辖与制度统一。

  汉代时期,西域虽有本地铸币,但主流货币为中原王朝发行的五铢钱。在楼兰、尼雅、库车等遗址中,大量汉代五铢钱的出土,证明当时西域已纳入中原货币流通体系,是汉代对西域行使主权的重要佐证。

  唐代新疆地区广泛流通开元通宝,同时出现的高昌吉利钱、回鹘钱、突骑施钱等,虽为地方铸币,但采用中原圆形方孔形制,充分说明唐代西域对中原货币制度的全面遵循,反映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辖下的行政统一性。

  清代新疆铸币更直接体现中央统辖,新疆红钱的铸造,不仅形制与内地一致,部分钱币背面还加铸满文、维吾尔文,既延续中原货币传统,又兼顾本地民族文化,是中央政权对新疆有效治理的实物见证。

  文字多元:汉字为核心,折射多民族文化交融

  新疆古代货币上的文字组合,以汉字为基础,融合多种民族文字,生动展现了新疆多民族聚居、文化交融的历史事实,而汉字的主导地位始终凸显中华文化的主体作用。

  汉代时期,于阗地区铸造了新疆最早的地方货币汉佉二体钱,钱文依然采用汉文,大型的“铜钱重廿四铢”,小型的“六铢钱”都采用汉字篆体,凸显了汉文字的核心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龟兹本地仿照中原王朝五铢钱铸造的“龟兹五铢”钱,正面为汉文“五铢”,背面为龟兹文,两种文字并存,既体现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也反映本地民族文化的特色,是多民族文化共生的早期例证。龟兹五铢钱是中原五铢钱体系在西域的延续。

  唐宋元明时期,新疆地区流通的货币中,既有中央发行的钱币,也有地方铸造的钱币,部分钱币同时出现汉文、回鹘文、粟特文、阿拉伯文等多种文字在货币上共存,印证了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文化交融传统。

  清代新疆铸造的新疆红钱,钱币正面为汉字,背面常铸满文与维吾尔文,汉字作为正面主文始终占据核心位置,这种文字布局既强化了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又尊重了本地民族文化,是中央政权在新疆推行多元一体治理的生动体现。

  文化内涵:根植中华文化,承载多元文明交流

  新疆古代货币的文化内涵深度根植于中华文化体系,同时吸收多元文明元素,成为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新疆与内地文化一脉相承的有力证明。

  货币上的“吉祥”“安康”等汉字主题,与中原地区货币的文化寓意高度一致,如“高昌吉利”钱的“吉利”二字,源自中原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观念,说明新疆地区的文化价值取向与内地同根同源。

  在个别的历史时期,新疆古代货币虽吸收了中亚、西亚货币的部分工艺元素,但核心的形制规范、文字体系、价值观念始终以中原文化为准则,比如喀喇汗王朝铸造的钱币,虽然铸造工艺采用打压法打制钱币,但历任汗王在钱币铭文王名之后都冠以“桃花石”,意为“中国汗”,他们以中国的桃花石可汗自诩,认为自己所建立的王朝仍然是中国的一部分,从未脱离中华文化的框架,文化始终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汉代的汉佉二体钱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龟兹五铢、从唐代的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到宋代的桃花石钱币,再到清代的新疆红钱,货币的流通网络覆盖新疆各地,并与内地货币体系互联互通,这种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印证了新疆自古以来就与内地血脉相连,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疆古代货币的历史脉络清晰表明:从形制到文字,从文化内涵到流通体系,新疆始终与中原王朝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多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的框架下交融共生。这些历经千年的货币实物,不仅是新疆丰富多彩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更镌刻着深植新疆的中华文化根脉,无可辩驳地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是新疆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吴文强 阿克苏地区文博院)

标签:新疆拾光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