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遗址位于中国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城北400米处的阿法尔斯亚夫山与塔什库尔干河西侧高丘上,西望终年积雪的萨雷阔勒岭。沿314国道向高原行进,从喀什市至塔县县城虽仅300公里,但随着海拔从1200米逐渐攀升至4000米左右,大多数游客会出现头痛、强烈饥饿感及体感温差等反应。经历约6小时车程后,休整需求变得尤为迫切,海拔3100米的塔县县城因此成为理想落脚点——正如古代行旅者的选择。石头城遗址所处的宽阔河谷与水草丰美的“金草滩”,堪称高原上不可多得的宝地,其历史上所承载的荣光可想而知。
根据2015年11月至2020年1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的主动性考古发掘,现存的石头城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分为外城和内城。外城可进一步划分为北区和南区,内城则包含呈鼎足之势的三个子城:北子城、东子城和西子城。其中,北子城位置最为重要,应为当时的宫城,清代曾在此筑城。北子城本身具高、中、低三层复杂结构,各有城墙、马面等建筑。考古还揭示出遗址内存在相对独立的宫殿区、居住区、寺庙区及商业驿站等功能分区。对照《汉书·西域传》所载“蒲犁国”、《大唐西域记》中的“婆迷罗”、《往五天竺国传》与《悟空入竺记》所记“播蜜”,以及《新唐书·地理志》提及的“葱岭守捉”,这些记载很可能均指向石头城的历史过往。
2019年,在宫城南部的核心区出土一件打制石核及若干石片。从加工特征看,该石核年代应早于库孜滚遗址的石器(距今约8000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石核原料与遗址广泛分布的正长岩明显不同,附近亦无同类石料,应系古人特意从他处携入以加工石器,表明这里曾是一处石器制作与生活地点。石头城所在的塔什库尔干河谷还分布有吉日尕勒等石器遗址,不仅发现打制石器,还存在人工用火痕迹。这些遗存共同表明,人类踏足帕米尔高原的历史可早至8000至10000年前,且分布广泛。
石头城遗址以北2公里处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香宝宝墓地”,以北约9公里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尔赞喀勒墓地”,东北约15公里处则为配合下坂地水库建设发掘的“下坂地墓地”。这些墓地年代相当于夏商周时期。下坂地墓地出土陶器均为平底,香宝宝墓地则平底与圜底共存,而至吉尔赞喀勒墓地已全为圜底器。圜底器是新疆史前晚期天山南北广泛分布的陶器类型,代表一种共性文化。这些遗存反映出塔什库尔干河谷从史前经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与周边区域逐步交融的发展历程。
在塔什库尔干县博物馆(帕米尔文化博览园)中,藏有两件出自石头城遗址的国家一级文物:唐天王踏鬼石雕像与唐花叶纹羊形陶注。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一具四直腿箱式木棺。此类木棺出土地东起罗布泊、西至帕米尔高原,大致沿丝绸之路南线分布,形成一条独特的箱式木棺走廊,年代涵盖汉唐时期,且自东向西年代依次递减。从箱式结构及部分木棺外彩绘的四神等图案来看,明显受到中原文化影响,反映了中原文化向帕米尔高原的传播。玄奘自印度返回中原途经塔县时,曾听闻传说称竭盘陀国由远嫁和亲的汉朝公主及其后裔所建。自东汉至盛唐,其自谓“汉日天种”,此事载于《大唐西域记·朅盘陁国》。与这一传说相对应的公主堡古城遗址,位于瓦罕走廊中国端入口附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头城遗址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与历史条件,几乎浓缩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个重要阶段,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见证。行走于遗址木栈道上,宛如踏上时空之旅,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人文底蕴徐徐展现。(王晓华 喀什地区博物馆文博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