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范子华脱下“松枝绿”,换上“工装蓝”,成为云南中烟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制丝车间的一名切片机操作工。一晃四年,他已从车间“新兵”,成长为能带徒弟的“范师傅”。
报到第一天,老师傅领他熟悉设备。控制面板上密密麻麻的按钮和参数,像天书一样让人发懵。进料速度、刀片转速、物料含水率……每一个数字都关乎产品质量。老师傅就快退休,范子华必须尽快顶上来。于是,他拿出当年在部队记战术要领的劲儿,揣着小本子一路追着问、一笔一划认真记。“往事清零,从头再来”——他在笔记本首页写下这句话。
十几年军旅生涯养成的习惯,成了他快速适应岗位的“法宝”。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给切片机做“全身体检”:除粉尘、查刀片、装辅料……就像当年把被子叠成“豆腐块”一样,绝不凑合。下班前他也必须把设备擦得锃亮、现场收拾整齐才肯离开。
在生产岗位上的范子华。潘艳华 摄
每当设备检修保养时,范子华眼里像装了放大镜,边边角角都不放过,抹布擦过的地方能照出人影。“在部队,细节决定成败;在这儿,细节决定质量。设备的‘脾气’,得靠细心才能摸透。”他笑着说。
在生产岗位上,范子华就像一颗“钉子”,常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他眼睛跟着刀片转,耳朵听着设备声,厚度有误差、声音不对劲,都逃不过他的观察。电工组和修理组的作业长都夸他:“自从范子华来了,问题发现更及时,处理更迅速,断料次数少多了!”他只是腼腆一笑:“我会继续保持,继续努力。”
车间设备技改后,切片机前加了加湿隧道,烟叶容易粘连、清扫任务变重。范子华二话不说,边学边干,还配合设备工程师解决了不少难题。从手忙脚乱到得心应手,他跟新设备“磨合”出了默契。
四年时间,范子华已从“新手”变成了“引路人”。今年,车间来了新员工,班组长优先往他这儿送:“跟着范师傅,学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他那股认真严谨的劲儿。”
范子华带徒弟,还带点“带兵”的风格:先讲安全规程和注意事项,再亲手示范、细致讲解,最后才让徒弟操作,他在一旁盯着、指点。直到每个步骤都过关,才放心让他们独立上手。
范子华(左)在悉心指导徒弟。潘艳华 摄
有新员工累得手腕发酸,问他:“范师傅,你怎么操作得那么轻松?”他笑着说:“设备也要‘交朋友’,摸透它的脾气,活儿就顺了。”
如今,他带出的徒弟已能独当一面,把他教的好习惯带到了车间的各个角落。就像树根扎实地延展,范子华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军人的作风与担当。
从军营到车间,颜色变了,战场变了,但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本色从未改变。在车间生产的轰鸣声中,范子华依然保持着冲锋的姿态,在平凡的岗位上,踏实而闪亮地走下去。(潘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