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教育部、财政部 |
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希望你们继续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用心用情呵护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我国共有专任教师近1900万人,广大教师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本版推出特别报道,走进总书记曾考察调研过的学校,回访总书记曾勉励过的教师,倾听他们立德树人、启智润心、坚守讲台的动人故事,也向所有扎根在大江南北、奉献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表达由衷的敬意。
——编 者
中国人民大学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为思政教学提供更多“金课”
本报记者 吴 月
“这场跨越时空的纪念大会,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易在现场观礼。
大会现场,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137名志愿者参与服务保障、84名师生作为广场合唱团成员放声歌唱。“我们将组织志愿者、合唱团成员开展宣讲,拓展延伸这堂大思政课的育人链条。”王易说。
当天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新学期全校思政课教师第一次集体备课会举行,新鲜的思政课素材很快融入课堂。
3年前,同样在立德楼,一堂特殊的思政课让老师们记忆犹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观摩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王易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通过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穿越太行山的层峦叠嶂,跨过黄河的九曲回肠,前段时间,人大师生奔赴陕西延安,与延安中学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人大学子讲述延河讲师团的故事,延安学生分享自己的理想,大家一同种下玉兰和枣树苗。
建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发起成立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金课”建设联盟,创设“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等品牌活动……几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努力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
新学期开学了,立德楼里生机勃勃,鲜活的思政课将滋润更多学生的心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面向国家需求推动科研创新
师生一起“较真”解决问题
本报记者 闫伊乔
前不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师孔飞带领学生走进学校校史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看着同学们感动的眼神,孔飞不禁回想起学生时代的自己。
2008年,怀揣着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孔飞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名新生。“量子科技是我国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重要领域之一,相信你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开学伊始,老师的一番话,令他印象深刻。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中国科技大学,在自旋磁共振实验室视察自主研发的低场核磁共振设备、电子顺磁共振设备,了解原创性单分子磁共振设备和超分辨磁共振谱仪在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实践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科技大学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在人才培养和创新领域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要做就做到底!”孔飞所在的正是自旋磁共振实验室,博士毕业后,他选择留在母校,围绕量子调控与量子精密测量进行钻研,同时参与培养后备人才。他为本科生开设“自旋量子信息专业实验”等课程,带领研究生做前沿研究,分享攻坚克难、突破封锁的生动案例……孔飞努力培养同学们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不负国家重托的使命感。
“老师,在封闭系统中自旋的极化可以一直维持下去吗?”面对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生,孔飞会陪着他们一起“较真”。在他看来,青年科研人员就是要甘于坐冷板凳,解决“真问题”。
“中国科大是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创办的大学。我们会继续努力,面向国家需求、勇攀科研高峰。就像校歌中唱的那样,‘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高峰要高到无穷……’”孔飞充满干劲。
北京师范大学将“国培计划”“强师工程”相结合
开阔西部地区教师视野
本报记者 吴 丹
西部地区的小学,如何开展高质量的项目式学习?
“我们去竹林里听大自然的声音,用竹筒做乐器。”学生王朝子问说,“往不同粗细的竹筒里倒水,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蹲在树下,看花瓣旋落,激发了学生张妍苒的创作灵感:“草叶上的露珠、枝头的嫩芽,全是写诗的‘魔法’。”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第十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付胜利说:“学校周边就有很多教学资源,孩子们在乡野间自由探索,科学知识便悄悄长了根,创新思维的嫩芽也冒出尖。”
11年前,付胜利参加了“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回到贵州后,她把所学的教育理念运用到课堂设计中,推出了这种充满生机的学习方式。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走进“国培”课堂,看望正在参加培训的贵州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并同他们座谈。付胜利正是其中一员。
一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又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希望。作为研修班班长,付胜利向全体教师诵读了这封回信。
“这封信鼓舞着我们每一位教师。”付胜利回顾自己的成长:调任到相对薄弱学校,由一名语文教师成长为管理者……“‘国培计划’开阔了我的视野。”她期待,能有更多面向西部地区教师的专项培训。
北京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北师大将“国培计划”与“强师工程”相结合,大力实施“百县千校万师计划”,逐步形成“高校专业引领—教师发展机构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配合—教师全员发展提高”的中西部县域教师素养能力提升支持体系。
湖南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用好本地资源
以红色文化滋养孩子心灵
本报记者 丁雅诵
罗霄山脉,百丈岭下,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的校园里,孩子们清亮的读书声不绝于耳。
走进学校,大门左侧的围墙上,50多米的墙画描绘着红军战士和当地居民之间鱼水情深的故事。每当新学期开始,校长朱细芬总会给孩子们上一堂特殊的思政课:“在长征途中,3位红军女战士借住在我们这里的老乡家中,发现老乡缺少被褥,于是临出发时,她们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乡。”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朱细芬的话令孩子们频频点头。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听学生讲述长征故事后,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红色基因在你们身上得到了体现。革命事业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怎样用好身边的鲜活资源,以红色文化滋养孩子心灵?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每周两节常规思政课,学校利用《走好新时代新的长征路》《血脉》等本土教材,精心设计每周一到两节特色思政课;还组织参观红色遗址、演绎红色历史情景、采访典型人物……“红色教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朱细芬介绍。
如今,这些红色故事已成为每名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还培养了一批“红色小讲解员”。课余时间,学校附近的“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里,总有学生讲解员为游客义务讲解。
童声稚嫩,目光坚定。看着孩子们自信的姿态,朱细芬很自豪,充满干劲,“人民教师使命光荣,我们将竭尽所能,让红色土地上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重庆石柱县中益乡小学教师服务乡村教育
点亮农村孩子们的梦想
本报记者 刘新吾
新学期来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又热闹起来。虽地处武陵山深处,学校却明亮舒适,孩子们在塑胶跑道上奔跑嬉戏。“小心点呦,别摔着啦!”看到几个孩子从身边跑过,教师吴燕忙不迭叮嘱。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中益乡小学考察时指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他希望老师们扎根山区,献身乡村教育事业,为群众脱贫贡献一份力量。
“总书记的话语如春风化雨,让我更加坚定地坚守乡村,帮助农村孩子得到更好教育,点亮梦想。”出生于教师家庭的吴燕,22岁就来到中益乡小学,如今已坚守21年。
有个学生聪明又调皮,不爱完成作业,是一些老师眼中的“后进生”。但他身上的闪光点,被吴燕敏锐地捕捉到。有次语文课,一个问题难倒了班里绝大部分同学,这个同学却答了出来。课后,吴燕将这个孩子叫到办公室,拉着他的手耐心地交流,既肯定优点,也提出改进的建议。打那以后,这名孩子像变了一个人,开始积极上进。
对于学生,吴燕既是老师,又像临时家长。发现有几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穿着单薄,吴燕便号召教师们捐赠衣物。作为学校教科室主任,吴燕注重传帮带,鼓励年轻教师成长。2011年,她被石柱县政府评为“优秀班主任”。
6年来,中益乡小学发生了很大变化,曾经的水泥操场已改造成色彩鲜艳的塑胶跑道,新建的学生宿舍温馨整洁,食堂也扩建了一层。“我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用实际行动诠释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继续为乡村教育贡献力量。”吴燕说。
闽江学院探索产教融合改革
课堂在海浪拍岸的地方
本报记者 黄 超
福建福州,海浪拍岸,咸湿的海风穿过闽江口,吹进实验室。水质监测仪前,闽江学院地理与海洋学院教授陈建明俯身查看,几名学生围在身旁,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
“数据偏差0.1,政策制定就可能偏差10%。”陈建明对学生说,“我们与生态环境部门合作评估海岸带生态,相关数据直接影响闽江口红树林保护政策和附近养殖户的生计。”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闽江学院考察调研,肯定学院在坚持应用型办学、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曾兼任闽江学院前身之一的闽江职业大学校长6年时间,提出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影响深远。
在陈建明看来,做科研、带学生,不能停留在论文和成绩单上,要扎根地方,服务需求,让人人皆可成才。
校企合作中,他带领学生参与河水生态治理项目,实地采样、检测水质、调试设备。短短几个月,河水由浊变清,从Ⅴ类水质提升至Ⅱ类。“以前觉得抽象的课堂知识,落地为实实在在的改变。”亲眼见证河道恢复生机,一名参与项目的学生说。
如今,在闽江学院,一场产教融合改革持续探索。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推进“专业+数智技术赋能”;推动“实验班、创新班、定制班、微专业”等多样化培养……学校打破传统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壁垒,培养的不仅是掌握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设者。
除了学者身份,陈建明更看重自己是班主任。身份转换,师者始终是底色。“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需要用心去浇灌,才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青春光彩。”他说。
教育家精神为教育强国夯基垒台(新语)
陈世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向每一位“用一盏灯点亮千万盏灯”的人民教师,致敬
在中国,忙碌着这样一个群体:无论酷暑严寒,或是山高水远,始终有他们心怀热爱、躬耕不辍的孜孜身影。
传递着温暖、代表着希望,他们共享一个神圣而伟大的名字——人民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从“人民教育家”,到不断涌现的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一组组新时代“好老师”的群像,生动勾勒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这种精神,如何放大教师队伍的示范作用?
“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教师之作用在于教书育人,更在于立德树人。今日之修枝固本,是为了明日之枝繁叶茂。
上好思政课,让学生从“半条被子”的故事中,感悟初心、砥砺前行,这是言传;不求名利、甘于奉献,扎根乡村,以“择一事、终一生”的热爱与坚守,给孩子带去触动心灵的启迪,这是身教。言传身教间,立身做人的道理、对真善美的追求、远大坚定的理想信仰,逐渐在广大学子心中生根发芽,裨益终生。
处于“拔节孕穗期”,青年学子更需要教师以火炬般的理想信念来感染,以磁石般的道德情操来引导,树立起为学、为事、为人的光辉榜样。也正是在日常的一问一答、教学相长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有了更为温暖、有力的回答。
这种精神,又如何推进教学体制的改革创新?
“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面对重大的国家战略、面对连绵的科学高峰,如何培育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解题在教育,破题在改革。
需有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成立32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这是教育链与人才链的贯通;更需有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校企协同“订单式”培养,注重产学研用结合,这是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贯通……
在“链”与“链”的无缝对接中,一批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竞相涌现,亦折射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坚实步伐。
这种精神,还要如何为教育强国夯基垒台?
“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
“国培计划”托举起大山深处的求学梦,“国优计划”“优师计划”首批毕业生走上岗位,“银龄讲学计划”“特岗计划”将知识的光与热送往偏远地区……一项项政策落地见效、一名名教师奔赴大江南北,这何尝不是“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最动人的体现?
真实的数字最能打动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过2.5亿……它刻印着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清晰履痕。这背后,是一代代教师以身为梯的仁爱之心、弘道追求,为民族永续发展夯基垒台。
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向每一位“用一盏灯点亮千万盏灯”的人民教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