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9月9日,“高质量发展中国行——冠军制造 工赋山东”网评引导活动在威海启动。记者走进这座海滨城市,寻找高质量发展的“威海答卷”。
启动仪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碳纤维突围:从被封锁到位居全球前列
碳纤维,被誉为“工业黑黄金”,是航空航天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材料。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项技术被国外严密封锁,一度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中难啃的“硬骨头”。
在启动仪式上,威海市委讲师团成员梁少杰讲述了光威集团的故事:20世纪末,这家从渔具厂起步的企业,面对资金紧张、设备简陋的现实,偏偏选择了最难的路——攻关碳纤维。经历无数次失败与重来,终于闯出了属于中国人的道路。据梁少杰介绍,如今光威集团的技术已跨越至T1100级,追平甚至超越国际一流水平,中国碳纤维整体实力已稳居全球前列。
医疗装备:从替代进口到迈向引领
在威高集团展厅内,记者看到一根比头发丝更细的中空纤维膜。它是血液透析器的核心组成部分,被喻为“人工肾脏”的关键材料。
“过去,我国血液透析核心材料——中空纤维膜90%以上依赖进口,尿毒症患者承受巨大的医疗负担。”威高集团展厅讲解员张亚新介绍,“我们瞄准这片薄如蝉翼的‘膜’,持续攻坚,最终成功突破了长期被国外垄断的技术。”
威高集团展厅讲解员张亚新在展示中空纤维膜的细节 (摄影:丁天怡)
威高集团展厅讲解员张亚新在讲解“妙手”手术机器人 (摄影:丁天怡)
更具未来感的,是威高自主研发的“妙手”手术机器人。它能在极微小空间完成缝合,借助AI导航和5G远程技术,让优质医疗资源跨越千里共享。“我们希望这台机器人能让更多患者‘用得起、用得好’,为临床技术进步贡献力量。”张亚新说。
智造升级:让工厂更“聪明”
当越来越多关键产品走向自主可控,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让制造更高效、更智慧?在威海,答案正在一间间“数智工厂”里诞生。
威海天力电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位世波在介绍“驾驶舱”大屏 (摄影:丁天怡)
在威海天力电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制造车间里,记者看到一个“驾驶舱”大屏实时跳动,该公司董事长位世波介绍说:“依靠这套智能智造‘驾驶舱’,五名工作人员就能调度九个车间、上千台设备。这让生产效率提升了35%,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9.95%以上。”
在威海,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威海广泰空港设备,助力中国跻身全球空港地面装备的重要供应国;金猴集团、迪尚集团,也已成为一些大型活动的重要供应商;还有更多“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在细分赛道深耕细作,托起“威海制造”的厚重底盘。
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消防机器人 (摄影:丁天怡)
“冠军制造”不仅意味着产品领先,更是一种坚守与担当;“工赋山东”不仅是理念的提出,更是无数企业日复一日的探索与实践。
海风起处,是中国制造的锋芒;蓝色海湾间,是山东制造的“脊梁”。海风吹拂的威海湾,不只是“宜居”的代名词,也正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前沿窗口。(丁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