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第41个教师节,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其中,有一位来自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老师——杨洋,她扎根职教沃土深耕不辍,探索把课堂搬进工厂车间,将“企业生产”融入学校教学,用爱心与匠心,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一起走进她的故事。
新学期,在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车辆工程学院教师杨洋为大一新生特别设计了“开学第一课”。伴随着杨老师的讲解,学生们走进汽车电机驱动总成实验室,近距离观摩新能源汽车模拟生产线,沉浸式了解新能源汽车的行业发展。
2013年,杨洋从同济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成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车辆工程学院的一名教师。走进职校,杨洋发现,职业教育更注重技能实操,为了让自己的理论基础更好地与动手实操相结合,头几年,她经常泡在学校的实训基地,捣鼓扳手、举升机等各种工具设备。对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系统进行拆装、故障诊断、维修等。她说,如果自己做不好,或者不了解,就不可能把学生教好。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车辆工程学院教授 杨洋:基本上就是课余的时间、备课的时间把这些技能一点一点地去学透、摸透。我是要求自己必须课前要反复练好,再把这些技能带到课堂上,我不允许自己带着薄弱的环节然后走进课堂。
从发动机维护的细致入微,到变速器拆装的精准无误,再到汽车故障诊断的抽丝剥茧,她力图将每项技能熟练到极致。即使像“换轮胎”这样的基础工作,压胎、扒胎、装胎,她都铆足了劲苦练,即使手掌磨出血泡,也没有放弃。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车辆工程学院教授 杨洋:一方面是自己喜欢,喜欢去钻研。另外一个方面,我觉得做事情就是不做则已,要做我就要把它做好。
小身体,大能量,杨老师在三尺讲台为学生们传道授业,在学习、成长、就业等方面,为他们答疑解惑。在学生们心里,她是良师,也是益友。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学生 李相荣:对我们学生特别负责任,会给我们很自由去实际操作的一个过程,并且在此过程中她还能一对一地给我们进行指导。
近几年,从原来的燃油车维修发动机到现在的新能源汽车电驱总成,增程器、智能化车机系统……新能源车产业快速发展和迭代,新技术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杨洋看来,职教的根,只有深扎产业的土壤,才能培养学生练就真本领。她带领学生深入行业头部企业跟岗实践,将“企业生产”融入学校教学,还和企业共同开设课程,开发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和科研平台,帮助学生一入学就了解行业发展,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车辆工程学院教授 杨洋:我们依据企业的生产标准建设了像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总成的实验室,还有包括发动机增程器的实验室,每年都会有数十款研发的新产品被送到我们的实验室进行性能的测试。我们会把这些测试的真实案例引进到我们的教材里面,带到我们的课堂里面,这样我们学生相当于在真实的企业环境里去学习。
近年来,杨洋参与编写了全国首批职业教育数字教材,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近20项。她研发的高性能波束形成声源识别技术,有效解决了车内异响精准定位的行业难题,被企业广泛应用。在她的带领下,一批批学子心怀梦想、走出校园,成长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中坚力量。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车辆工程学院教授 杨洋:像我们的学生,现在我们不仅要教他技能,让他能够适应岗位的需求,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更注重他的素养和他习惯的培养,比如说像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包括他终身学习的能力跟习惯,让我们的学生将来走向岗位以后能够可持续地发展。
(总台央视记者 潘虹旭 李墨白 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