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大会12日以142票赞成、10票反对、12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一项决议,支持关于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及实施“两国方案”的《纽约宣言》。
联大主席贝尔伯克宣布决议通过
巴勒斯坦常驻联合国观察员曼苏尔在决议通过后对支持《纽约宣言》的各国表示感谢。他表示,《纽约宣言》为“打开和平之门”提供了详细的路线图。
巴勒斯坦常驻联合国观察员曼苏尔发表讲话
而以色列代表则在投票前表示,这是“毫无意义的政治操控”,不会对和平有所贡献。美国代表称,联大就该决议草案采取行动是又一次“误导性且不合时宜的宣传噱头”。
近期,以色列面临的国际社会压力持续升温,而以色列则通过一系列行动向国际社会释放强硬信号,包括实施旨在占领加沙城的“基甸战车2”行动、袭击卡塔尔,以及批准在约旦河西岸E1区建设犹太人定居点计划等。
在此背景下,联合国大会12日通过的这份《纽约宣言》有着怎样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所长田文林教授接受总台环球资讯广播采访时表示,《纽约宣言》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
首先它为通过“两国方案”来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留下了希望的曙光。联合国大会通过相关决议,实际表明国际社会在政治上对巴勒斯坦建国非常强有力的支持,就使得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并没有因为以色列单方面行动而彻底破灭。
同时这个做法对于以色列来说是外交上的重大打击。以色列现在在加沙地带,包括在约旦河西岸采取的行动,事实上表明了它与国际社会绝大部分国家的意愿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联合国大会通过这样一个决议,实际也是对国际公平正义的维护,是对以色列这种类似于“定居者殖民主义”的一种谴责, 是让世界各国看到历史仍然是走在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路径上。
从作用上看,决议包括路线图,也是为未来解决巴以困境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指引和动力。按照路线图的指引,巴以走出当前困境是有可能的。
法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杰罗姆·博纳丰
决议草案主提国之一的法国代表在投票前表示,《纽约宣言》制定了实现“两国方案”的单一路线图。田文林认为,这个路线图实际上为解决巴以困境提供了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框架。
从以色列方面来看,这个框架提到了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的问题;从巴勒斯坦方面来看,它又提到了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问题,决议案实际上对双方都是比较有利的。
从目前来看,决议执行的最大挑战还是美国和以色列的反对。如果以色列无视联合国大会的决议,无疑会使决议在执行上大打折扣。与此同时,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缺乏强制性的执行机制,决议能不能得到落实,主要取决于双方,尤其是以色列能不能做到自愿遵守。我觉得前景并不乐观。
面对以色列的一次次强硬行动,国际社会还有哪些举措反制以色列?田文林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在外交和法律层面,可以进行外交孤立和谴责。另外,通过国际法院和国际刑事法院对以色列犯下种族灭绝和战争罪进行刑事诉讼,也可以对以色列形成一定的压力。
其次,国际社会的各个成员从自身角度出发,对以色列进行经济和贸易方面的抵制、撤资乃至经济制裁,这是各国自愿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
再次,就是武器禁运。以色列主要是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已经表示暂停了向以色列出口武器,但这一做法能否制止以色列的单边军事行动,目前看还是比较困难。
1993年9月13日,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在美国白宫南草坪正式签署了《奥斯陆协议》。
今年是《奥斯陆协议》达成32年。1993年,在美国的斡旋下,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秘密会面后,达成和平协议。同年9月13日,双方在美国白宫签署了《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这一宣言被认为是巴以实现和平进程中的里程碑。《奥斯陆协议》于当下又有何意义?田文林认为:
1993年达成的《奥斯陆协议》,实际是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实现和平的一个最好的机会,因为协议本身是双方妥协的产物。现在看,也是双方所能接受的一个最好的结果。但是该协议最后没有能得到执行,是非常遗憾的结果。之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双方的内部鹰派力量上升,最后导致“鹰鹰相搏,鸽鸽受困”的局面,巴以和平进程功亏一篑,双方又重新回到了冲突的状态。
现在来看,从“阿克萨洪水”行动以来,以色列采取的一系列强硬行动再次表明,同样是双方鹰派力量的对冲,最后导致了巴以冲突的升级。在这个背景下,重提《奥斯陆协议》,对于不要重蹈历史覆辙,是非常具有镜鉴价值的。
策划:贾延宁
记者:樊梦
审核:贾延宁 刘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