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文化的沃土。大学里的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老建筑,见证过往,召唤未来。这些看似静态的空间,是流动的精神血脉,浓缩着校史国史,记录着时代变迁,蕴含其中的家国情怀、人文理念、科学精神,为学子们锚定了青春航向。文脉赓续,弦歌不辍。现在正值开学季,我们聚焦几家校馆,探寻历史记忆,感受新时代的青春脉动。
复旦大学校园旁的国福路51号,曾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的旧居。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完整中译本的译者。新学期开学,复旦大学的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就充满了特殊意义。
他们走进陈望道老校长的旧居,脚下吱呀作响的木板,带领着学生们穿越时空,开启了一场追寻红色记忆的旅程。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这座三层小洋楼被辟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展馆一楼以“宣言中译•信仰之源”为主题,全面展现《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因过于专心,把桌上的墨汁当成了红糖水蘸来吃,还开玩笑说“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在展馆中,这个故事被画成了一幅作品,格外受欢迎。
在展馆中,陈列着1920年8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第一份面向工人的马克思主义刊物《劳动界》等珍贵展品。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用真实的物件、真切的故事,让红色基因可触可感、可亲可近。这样一个展示馆不仅是复旦人的精神高地,更成为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
红色历史不仅仅是党史,对于大学校园来讲,有的学校本身就是一部“红色史诗”,一些大学博物馆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史诗。
新学期伊始,西安交通大学大一新生走进学校西迁博物馆,共同开启一堂跨越时空的沉浸式“大思政课”。麦田选址的老照片、西迁教授讲义教具等2000余件珍贵展品,讲述着西安交大师生筚路蓝缕西迁创业的艰苦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西部作为我国的战略要地和稳固的后方,其建设发展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为配合当时工业布局调整的战略方针,师生们踏上了西迁创业之路。
在博物馆陈列柜里这张粉色的乘车证,是交大西迁的历史见证,上面这则“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豪迈宣言,凝聚着那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时光荏苒,近70年过去了,西迁精神不仅收藏在博物馆里,更深植于每一位西安交大学子心中。如今,西安交通大学已培养各类人才超30万人,新一代学子正赓续“西迁精神”,接续着这曲“向西而歌”的青春和声。
大学是知识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场所,也是莘莘学子的人格养成之所。在大学里,很多博物馆成为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自觉赓续中华文脉的力量源泉。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在人民大学开学仪式上说:“今天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学子相聚中国人民大学,学校为每位同学准备两本书,一本是《战火中的大学》,第二本书叫《抗战家书》,这是同学们开展党史、校史学习的第一课。”
大学新生的第一课为什么要从阅读一本家书开始?这还要从中国人民大学里的“家书博物馆”说起。《抗战家书》里呈现的家书大多数都来自这个博物馆的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 张丁:它记录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遭受日本侵略的灾难以及中国军队、中国各阶层人民不屈的抗争,一封封沾满硝烟和苦难交织的血泪家书,一张张生动的老照片,让大家走进那段历史。
除了抗战家书,传统文化也是家书承载的重要信息。家书博物馆现收藏家书8万余封,时间从明末清初至21世纪,主要是晚清民国以来普通人的家书,包括红色家书、抗战家书、军旅家书、两岸家书、海外家书等。以家书为纽带,让更多人看见文字背后跨越时空的文化力量。
沈明辉是家书博物馆的大学生义务讲解员,无数次的讲解让她对家书背后的价值更有感触。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沈明辉:旅居菲律宾的华侨王雨亭先生在出发前给他儿子写了一封信,里面有八个字让我觉得印象特别深刻,说要有恒七分,达观三分。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我们不管是科研学习,还是平时个人成长,都要做一个坚持不懈,有恒心的人。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 张丁:让年轻人走进家书博物馆,亲近家书文化,从中感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礼仪、道德、规范,还有爱国主义情操,优良的家风家教,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研突破的策源地。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也弥足珍贵。西北工业大学校园里有一座独特的“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也是一个大型展览馆,展出的是歼-6、轰-6甲等硬核整机装备;材料工程专业博士生余鑫作为中心讲解员,已经接待过数万名参观者。在他眼中,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其中最为亮眼的是“飞天神器”运-20。
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 余鑫:运-20是我们国家第一型大型运输机,展现了我国在大国重器方面从无到有的力量。作为一名材料学的博士生,不仅让我了解到一件件展品背后的故事,更让我看到一架架飞机背后材料在军工领域运用的卓越性。
西北工业大学被誉为“总师摇篮”。在刚刚过去的九三阅兵中,许多装备的背后都有西工大人的身影。学校近40个科研团队深度参与了航空、航天、航海、兵器、无人系统等领域的研制工作,为阅兵式上的空中梯队所有装备型号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这背后是几代西工大人追求真理、潜心科技创新的不懈努力。
西工大的这个大型展览馆就是科学精神凝结的产物。正在建设中的博物馆用实物呈现航空、航天、航海科技演进史,将展出五千多组、八千多件展品,涵盖从20世纪30年代到现在近百年来我国航空、航天、航海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科技实物和史料。通过实物展陈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可触可感。
斑驳的建筑浓缩着校史国史,珍贵的旧物记录着时代变迁,一代代学子沿着先贤前辈的足迹,传承赓续着学脉文脉,在知识和真理的探求中,践行着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
校馆弦歌,薪火相传。大学生身边的老建筑就是博物馆、校园里展陈的展品就是教科书。一校一馆,将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化为可亲、可感、可触的精神滋养;馆中一物一景,静静陈列却似有千言,将信仰的种子播撒在人们心间。这些校馆,连接历史与未来,引导莘莘学子传承红色基因、汲取文化力量、弘扬科学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着青春力量,共同绘就新时代强国新图景。
编辑丨车黎 王殿甲 洪甄妍 张恩雨
摄像丨徐鹏 朱志远 白龙飞
剪辑丨苗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