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瑞秋•皮尼格今年80岁,被中国朋友们亲切地称为“瑞秋奶奶”。在四川,瑞秋感受到中国残障人士拥有的巨大精神力量,2013年,她成立了一家名叫“岩羊”的手工礼品店。
这家礼品店有何特别之处?
英国老人瑞秋
1989年,瑞秋首次踏上中国土地,从事志愿服务工作。2008年,汶川大地震牵动了瑞秋的心,她开始思考如何与那些在灾难中饱受创伤的人们合作。
瑞秋:残障人士都是非常可敬、非常有能力的人。他们制作的这些手工制品,如果有机会接触市场,完全可以获得推广。
2013年,成都“岩羊”手工礼品店应运而生,专门售卖残障人士或困难家庭制作的手工艺品。瑞秋说,给这家小店取名“岩羊”是希望大家即使身处绝境,也拥有向上的精神力量。
瑞秋:我们遇到的很多残障人士拥有巨大的精神力量,经历事故或灾难影响后,他们仍能振作起来,带着微笑为自己和家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他们每个人都有某种智慧,是很了不起的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岩羊”手工礼品店规模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几十平米杂货铺,到如今拥有两万多件工艺品,店里的每一件手工制品,都记录着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故事,也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希望。
杨贻源
杨贻源今年47岁,已经在手工礼品店工作了5年。原本是汽修工人的他,几年前因为一场意外导致全身大面积烧伤。
杨贻源:在这里,我收获了很多很多感动的事情。有一个客人捧着我的手问“杨哥,你这个手还痛不痛啊?”这个举动里全都是关爱。
店里都很多人,也都被视为艺术家。
陈鲁宾
手工礼品生产者陈鲁宾:之前我很自闭,后来我明白,我们可以做手工,做完手工还能和别人分享,能够感染更多的人,这让我自信起来。
手工礼品店工作人员张竟成: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陈哥。最开始的时候,好不容易把他请到店里来做手工,他低着头一言不发。后来我经常主动和他打招呼,就这样不断友好地沟通,现在他变得开朗起来。每次有人路过,他都会热情地招呼。
张竟成
让瑞秋印象最深的,则是一位因摔伤致残的年轻女孩。
瑞秋:她逐渐掌握了办公技能,还学习了手工拼贴艺术,做出精美的画作和贺卡。通过工作,她慢慢重新与人交往,重拾自信。如今,她已经完全独立,还有了爱她的丈夫,她也能通过手工艺为家里贡献收入。
这样的故事,在小店还有很多:失聪的姑娘用银针刺绣出锦江夜色,肢残者把竹编化作憨态可掬的熊猫,盲人师傅依靠触觉雕刻木质小摆件……每一件作品,都凝结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
“岩羊”不仅是一家小店,更是一个爱的驿站。这种“用大爱做小事”的初心,吸引了大量志愿者加入到这个集体。十多年来,已有上百名志愿者主动参与其中。
志愿者陈红锦:你真正能看得见每个产品背后的故事,能够去了解到每一位手艺人的生活。
2025年4月,瑞秋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得选择离开成都,回到英国。在瑞秋看来,离开成都,不代表故事结束,“岩羊”的故事还会续写下去。
瑞秋:看到这个店能够运作起来,我非常欣慰,也很佩服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完成我做不到的事情的人。
如今,很多人会专程来到这里打卡,在购买产品、表达支持的同时,还会在小店的留言簿上写上暖心的寄语和感谢。
新店长况霞说,希望延续“用大爱做小事”的理念。
况霞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