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东战地手记丨检查站、“绿线”和“两国方案”——为了不被忘却的巴勒斯坦
2025-09-22 22:47:52来源:新华网编辑:杨磊

  新华社拉姆安拉9月22日电 中东战地手记|检查站、“绿线”和“两国方案”——为了不被忘却的巴勒斯坦

  新华社记者赵伟宏 黄泽民

  上午9时,记者从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出发,前往耶路撒冷办理签证。20多公里的路,车却整整开了一个半小时。

  当车停在检查站的路障旁时,年过半百的司机瓦利德摇下车窗用希伯来语与以色列士兵交谈。瓦利德是定居在东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早已习惯这种由于身份不同带来的割裂感。在对面的入城通道,以色列牌照的车辆畅通无阻。

  “今天只用了30多分钟就通过检查站,已经算很快了。”20多年的日常等待磨砺出瓦利德的耐心,“以前在这里往往要耗上将近一个小时。”

  这里并没有拥堵和突发事件,延宕通行时间的是一道道楔入约旦河西岸交通动脉的检查站。以色列建国迄今已近80年,巴勒斯坦人仍守着破碎的约旦河西岸和流血的加沙地带,望着故土,不知国在何方。

  在耶路撒冷城区行驶时,瓦利德突然指向窗外,“看,这个位置就是‘绿线’——这边是东耶路撒冷,那边是西耶路撒冷”。

  这条“绿线”是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的停火线,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不断蚕食着原本划定属于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如今,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条‘绿线’的存在了。”瓦利德说。

  办理了工作签证后,记者走到耶路撒冷一个犹太社区附近,目睹了这样一幅景象: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相遇,彼此点头致意、简短问候,氛围看似和谐。有阿拉伯人低声告诉记者:“我们并非真正和睦共处,只是不得不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

  返回拉姆安拉时,瓦利德说:“从以区去往巴区的路上检查站不查我们,应该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到达。”但他的自信很快被击碎——返程路上的检查站无故关闭,记者一行不得不绕行30多分钟后经另一座检查站进入拉姆安拉。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唯一出路在于落实“两国方案”,即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从根本上实现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和平共存,实现中东地区持久和平。近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葡萄牙宣布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巴勒斯坦建国,能看到这些检查站消失。”瓦利德说,“我过去常给我的孩子们讲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园的历史,现在也给我的孙子们讲,只为让他们不要忘记巴勒斯坦国。”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