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沙特、阿联酋等多国领导人磋商巴以局势。白宫此前表示特朗普会后将提出计划,阐述结束以色列对加沙的战争,以及对加沙地带未来的愿景。
但会后,特朗普没有发表评论,双方也无共同声明。为何?
01
心知肚明 暂且默不作声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子昕分析认为,特朗普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领导人会面真实目的有两个,各方对此心知肚明:
安抚地区盟友:就此前以色列对卡塔尔采取的军事行动进行解释;
磋商加沙地带战后重建与管制模式:与其说是磋商,不如说美国希望地区国家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通过此举使得美以的相关行动能够获得必要的合法性;
但在这两方面上,地区国家与美国分歧巨大,地区国家对美方功利主义政策深为不满,不想因贸然配合美国行径而承担更大的国内政治风险与国际道义指责。
因此,该会晤没有发表共同声明,并不让人意外,也凸显双方的意见分歧与信任赤字仍存在。
02
以有恃无恐 不会长久
西班牙政府23日批准法令,从法律上正式对以色列实施全面武器禁运,并禁止经其港口、领空运输可能用于以色列军事用途的燃料。斯洛文尼亚、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国此前也已对以色列实行武器禁运或禁售。
△ 沙特阿拉比亚电视台报道截图
随着承认巴勒斯坦国家地位的国家日渐增多,是否会有更多国家跟进加入这一行列?李子昕认为,效仿西班牙对以色列实施全面武器禁运的国家可能增多。
西班牙对以色列的武器禁运并非从近期开始,在实践层面早已执行。当前,西班牙想通过法律形式长期确定下来。同时,此举也是对以色列在加沙及约旦河西岸一系列激进的政治和军事行径的强烈反对。
持类似看法的国家不少,未来或有更多国家效仿西班牙对以色列实施相当于武器禁运的制裁,这是当前以色列不断延宕加沙冲突,以及明确反对建立巴勒斯坦国引发的国际反应。
但由于美国的庇护,以色列短期内对制裁可能不为所动,但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对以色列采取普遍性限制,以色列需要考虑其政治影响。
03
期待“承认潮”带来和平
李子昕同时认为,对巴勒斯坦国的“外交承认潮”意义重大。
“承认潮”可在国际法上支持巴勒斯坦,帮助巴方在未来的巴以谈判中获得更为有优势的地位。
外交承认,为各国日后通过外交、制裁等手段施压以色列增添筹码,最终会影响到以色列的国际处境,也是迫使以色列改变政策的必要途径。
李子昕表示,对巴勒斯坦民众而言,当下最重要的是实现和平,以及获得足够的人道主义物资,无论是在加沙还是在约旦河西岸,这一点都非常的重要。
因此,国际社会应限制对于以色列的军事支持,加大力度推动人道主义物资运输通道畅通。
以色列应从国际呼声中意识到,其激进行动已引发国际社会舆论的全面反弹,若以色列想改变孤立处境,就必须调整军事行动并改变相关政策。
而对以有影响力的国家需约束以色列的行为,以推动和平、缓解巴民众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