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90年前,在率领红军跨过岷山之后,毛泽东创作了这首豪情壮丽的《七律·长征》。甘肃,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重要省份之一,是三大主力红军的最终会师地。近日,“红星照耀中国·‘两点一存’耀华夏”网络宣传活动走进甘肃省,探寻红军长征的红色记忆。
俄界:红军在这里决定北上
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达拉乡的高吉村,是中央红军长征路过甘肃的第一个落脚点。90年前,红军在这里召开了俄界会议。
俄界会议旧址(陆龙天 摄)
俄界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11次重要会议之一,在俄界会议旧址内,陈列着当年召开会议时的文物。讲解员表示:“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者。每年都有大量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学习,从这里汲取精神养分。”
俄界会议旧址内的文物(陆龙天 摄)
腊子口:突破天险 打开通道
1935年9月,红军长征过程中,在途经腊子口时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腊子口地势极为险要,两山对峙,中间只有一条深谷,谷口有一座木桥,是通往陕甘宁地区的唯一通道。如不能突破腊子口,就会面临被敌人四面合围的危险。战役于9月16日下午打响,经过一昼夜的激战,红军于9月17日清晨6时左右,成功突破敌人的防线,全面占领了天险腊子口。
腊子口战役纪念碑(陆龙天 摄)
在腊子口战役纪念馆,讲解员讲述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在激烈的战斗之中,一位不知姓名的小战士,在敌人猛烈的火力压制下,奋勇挺身而出,与突击队员们一起用绑腿结绳、长竿挂钩,在锋利湿滑的崖壁上艰难攀爬,带领队伍迂回到敌人碉堡后,占领制高点,为打赢这场战斗发挥了重要作用。令人遗憾的是,在壮烈牺牲后,这位小战士的名字无人知晓,大家都管他叫“云贵川”。
腊子口战役纪念馆讲解员讲述“云贵川”小战士的事迹(陆龙天 摄)
哈达铺:长征路上的“加油站”
在攻克腊子口后,1935年9月,红军抵达了哈达铺。哈达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这里物产丰饶,贸易繁盛。在这里,红军得到了物资补充,为后续长征提供了有力保障。哈达铺因此被誉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陆龙天 摄)
在哈达铺镇上的邮政代办所,一份《大公报》上刊登着有关陕北红军的消息,即党中央果断作出“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这间仅五十余平方米的小屋,成了中国革命的“命运转折点”。
哈达铺邮政代办所(陆龙天 摄)
会宁:红军会师 中国安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会宁大会师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会宁会师旧址研学的学生(陆龙天 摄)
走进位于会宁县城中央的会宁会师旧址,映入眼帘的便是高耸的会师塔与会师楼。在广场上,前来研学的学生与游客络绎不绝。
会师纪念塔与雕塑“地球上的红飘带”(陆龙天 摄)
来自江苏苏州的游客胡长树表示:“我们重走长征路,今年走的是第二阶段,从金沙江最后到延安,今天来到了会宁会址,我们的心情非常兴奋,红军长征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从俄界的坚定抉择,到腊子口的血战突围,再到哈达铺的战略转折、会宁的伟大会师,甘肃见证了长征的艰苦,也见证了长征的胜利曙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要在新的征程上不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走好属于新时代的长征路。(陆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