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至24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年度主题则聚焦文化与科技的双向融合。本届论坛包括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20余场专业沙龙以及多项配套活动。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为论坛最热话题。
在论坛上,各文博机构“摆开擂台”,纷纷晒家底,向公众展现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最新战果。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介绍,故宫数字化建设开展近30年来,已完成了195万件全部馆藏文物当中的100多万件文物的数字化采集。其中,“数字文物库”已向公众开放,库中涵盖了10万件高清文物影像。未来计划用10-20年的时间,完成全部馆藏文物的数字化采集。
故宫博物院“全景故宫”等数字化体验入口页面截图
“全景故宫”以全景影像链接多维数据展现故宫全景,全景点位达1961个,让观众足不出户即可领略故宫的春夏秋冬、雨雪晨昏。“故宫名画记”则将千余件珍贵绘画类藏品超高清展示,每件文物清晰度达到10亿像素以上,最高像素数达69亿。“这就相当于你从万米高空往下看,能够看分辨一个人是先生还是女士”朱鸿文打比方说。
“故宫名画记”截图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介绍说,敦煌已经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和200个洞窟的图像加工,212个洞窟的空间结构、45身彩塑、16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5万余张档案底片的数字化,数据总量超过500TB。敦煌研究院还上线了“数字藏经洞”云游戏和数据库平台,以游戏的场景再现了藏经洞从发现到流失的过程,让数字复原的藏经洞数据实现了科学管理和开放共享。
“数字藏经洞”截图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结合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大展”的数字化呈现谈到了“消失的法老”元宇宙项目。他介绍,虽然观众没有去过埃及,但可以带上VR设备,登上金字塔之巅,进入金字塔的内部。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金锡彬介绍了依托“云上中轴”小程序、云端数字地图与遗产地场景码互联,不但能让用户沉浸式游览中轴线,还创新推出“数字打更人”活动,志愿者随手拍即可进行遗产巡查。活动已吸引2.8万名志愿者参加,提交了8万条巡查记录,17万张巡检照片,累计关注的公众超过110万人,提升了世界遗产保护的全民参与度。
“数字打更人”截图
据了解,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正稳步推进,依托第1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石窟寺专项调查、长城资源调查等重大资源调查成果,整合第4次全国文物普查新数据,文物基础数据规模持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