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考古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一批自然科学家联合考古学家创立全国实验室考古,使用自然科学手段,研究文物遗存。当前,我国考古工作已跃升为多学科融合创新高地。
目前,古DNA、分子生物学、同位素分析等科技手段被应用于古代人群迁徙等复杂考古课题,揭示文明演进密码。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批复立项,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开工建设,浙江、新疆等9家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陆续建成,我国考古设施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星堆考古发掘,以多学科发展方式,将祭祀坑作为典型的实验室场所进行研究。山西考古研究院,提出考古方舱概念,将实验室搬进考古发掘现场。多学科协同考古深度布局,科技手段辅助考古工作,让我国考古工作取得创新进展。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胡耀武:驴是一种典型的驮东西的动物,在唐代一个女性贵族的墓葬里出土了多匹的驴。通过对它进行动物考古、测量、研究,发现这个驴并非用来骑乘。结合她丈夫的考古学背景和她的身世,推测是女子作为当时唐代高规格的妇人去打球的最典型实证。科技和多学科合作带来对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国故事新的认识。
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利用 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目前,我国的150处大遗址、6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40余座遗址博物馆共同构成立体、可感的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四川省注重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利用,文物保护成果惠及了更多群众。
四川省目前建成三星堆、金沙、邛窑、宝墩四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等场馆开放运营,江口沉银、蜀道等博物馆加速建设。“东坡行旅”“蜀道金牛”“古蜀文明”串联起文物主题游径,将“保护单个遗产”升级为“活化文化线路”。目前以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引领,四川省推动文化遗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成都市全国首创“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模式,有效保护地下文物。出台国内首个文化遗产保护“容积率”奖励政策,规定“在满足安全、城市设计容量、风貌管控要求下,规划确定保留的文保单位、文物建筑、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建筑不计入容积率、不计入建设密度”,规避城市建设项目范围内因发现历史文化遗存而影响其建设指标的情况,对行业提供借鉴意义。
四川省文物局局长 唐飞:在创新利用与陈展方式上,我们打造“透明化”的考古场景,通过“发掘、修复和展示”一体化模式,让公众从“隔着玻璃看”变为“沉浸式的参与体验”,运用数字孪生、VR、直播等技术,推出了三星堆考古慢直播、金沙数字漫游等“云上考古”的产品,将三星堆、金沙文物及数字展推向了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文物为纽带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