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这段峥嵘岁月,我依然心潮澎湃!”当AI技术让老校长彭康“现身”活动现场,与新时代学子隔空对话,历史与当下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宪梓堂完成了一次意味深长的交汇。9月24日,“青春华章·向西而歌”网络大思政课主题活动在西安交通大学启动。这场面向广大青年学子的大思政课活动,不仅是对69年前那段壮阔迁徙的深情回望,更是一次对青春价值坐标的当代叩问:为何一代代中国青年,总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刻,选择向难而进,把青春写入山河?
爱国绝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选择,是在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交汇处的毅然转身。1956年,那列驶向西北的火车所承载的,远不止教具和书籍,更是一代知识分子“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豪情与担当。粉色乘车证上简短的宣言,陈学俊院士捐出上海房产举家西迁,周淼冬与徐婉珠在信笺中约定的西北之恋——这些细节,共同勾勒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精神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而这,也正是理解其穿越时空的影响力之关键。
今天,当我们谈论传承弘扬西迁精神时,要充分将其精神内核与时代语境有机结合:王预然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以“啃硬骨头”的韧劲投身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这是新时代的“艰苦创业”。他是众多西迁精神传承者的代表,他们的故事表明,西迁精神在新时代的绽放,并非简单复制历史,而是将那种服务国家的自觉、那种攻坚克难的勇气,转化为这一代人的行动与创造。
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向西而歌”的精神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它不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向西迁徙,更是价值取向上的“向需而行”——奔向国家发展最需要的领域,无论是科技创新前沿、乡村振兴一线,还是生态保护阵地。微电子学院博士生魏上杰在高端芯片领域攻坚克难,将论文写在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实践中;数学与统计学院徐宗本院士及其带领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首创“数学技术”理念,让基础学科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生产力……以专业之所学、应时代之所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贡献智慧。
当下,我们所有人都在思考的是,如何让更多的青少年感受西迁精神的力量?2019年,西安交大学生微宣讲团在云南施甸县雷打树小学宣讲结束后,一位布朗族小姑娘递上一封真挚的信,上面写着“了解了西迁精神,我一定也会好好学习,长大像你一样帮助更多的人。”西迁精神通过具象化的故事、可感可知的人物、贴近现实的场景,实现了从“价值水位”到“素质海拔”的转化。这样的精神维度,正如在此次活动现场上思政课教师岳松所言,精神的传承不能止于“知道”,更要转化为“践行”!
西迁印记铭刻初心,青春力量接续奋斗。在此次活动中,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线上联动,学子们纷纷表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决心。这种精神共鸣已超越学校之分,凝聚为当代青年共享的价值追求。当不同地域、专业的青年共同奏响“青春报国”的强音,将个人理想的实现深度嵌入国家发展的脉络,我们欣喜地看到——西迁精神这棵由西迁先辈种下的“梧桐树”,如今已亭亭如盖,吸引着更多青春之鸟前来栖息,也由此继续孕育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天栋梁!(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