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从严从简,带头过紧日子”。这一条例的修订,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那么,党中央再次修订《条例》,向全党释放了什么样的强烈信号?如何正确理解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强调党政机关要过紧日子,先后提出坚持过紧日子、习惯过紧日子,到今年在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把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增加为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成为最突出的亮点。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郝栋:条例是党内法规的一个重要形式,有机的组成部分,一经推出就具有纪律的刚性约束力。在原则当中明确提出,党政机关要带头过紧日子,既是一份宣言书,同时也是向党内所有党员的一份约束令。
北京廉政建设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宋伟:可以说在全世界政党史上,只有中国共产党勇于提出这样的承诺,这不仅仅是对全体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更是对所有老百姓的庄严承诺,释放出了我们党严于律己、一心为公的政治情怀。
如何理解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新修订的《条例》指出,就是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降低公务活动成本,科学统筹财政资源,严格控制经费支出,取消不必要的公务活动,保证正常公务活动,建立健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长效机制。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郝栋: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并不是带头过苦日子,也不是把党政领导和党员同志干事创业的基本物质条件全部砍掉,砍掉的是一些过去不必要的支出、浪费的支出。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杨志勇:最近两年,中央预算安排的“三公”经费也在减少,2024年预算安排减少了0.5亿元,2025年减少了3亿多元,2025年比上一年下降了5%。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艰苦的条件下,“节省每一个铜板”“穿着草鞋干革命”。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迈过130万亿元大关,一年的增量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条件好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强调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郝栋:虽然现在我们是世界GDP总量第二位的国家,但是要看到我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迎头赶上,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补足过去没有发展的短板。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更要求我们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北京廉政建设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宋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并不是因为经济发展的波动而使得我们要过紧日子,而是要在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状态之下,我们都应该牢牢坚守过紧日子的原则。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旗帜鲜明指出,“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2013年,为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制定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并推动逐步形成了以《条例》为主干、由各方面专门配套规章制度共同构成的反浪费制度体系,有效遏制了“车轮上的腐败”“舌尖上的浪费”“会所里的歪风”等作风突出问题,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推动全党全社会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良好风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郝栋:这一次《条例》的修订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的重要展现。正是有了自我革命的勇气,正是有了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人这种鲜明的品格,我们才有底气推动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不仅仅是一个宣言,它是一个纪律要求,是一个政治要求。
北京廉政建设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宋伟:《条例》颁布以来,有一些领导干部听到要过紧日子,头脑当中就觉得可能不能很好地干事创业了,就出现了躺平、庸政、懒政、不积极、不作为,甚至消极怠工的情况。这种错误的认识,实际上也是忘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初衷,也忘记了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应当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党员义务。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出台12年来,歪风邪气与清风正气的拉锯较量、反复角力,决定了必须查漏补缺、更新升级,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新修订的《条例》对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出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等规定与时俱进进行完善,要求更严,措施更实,真正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严禁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变相旅游;严禁以招商引资等名义变相安排公务接待;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档菜肴,不得提供香烟,不上酒……新修订的《条例》列出33个“严禁”和62个“不得”,比原《条例》总计多出20个。
北京廉政建设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宋伟:这33个“严禁”实际上针对的都是很多现实问题的表现,对作风问题出现了新的变异、新的隐形,包括新的异化,都进行了有力回应,它成为更有体系性的制度清单,也可以称之为负面清单,给党政机关拧紧制度的螺栓、过紧日子提供了详细的制度支撑。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郝栋: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政府效能,把公职人员从过去一些不必要的接待、会议当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真正研究问题、调查问题、解决问题,能够真正把自己的工作扑在为老百姓谋幸福的具体干事创业方面。带头过紧日子的内在内涵是要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背后要求我们把勤政和廉政有机统一在一起。
新修订的《条例》还新增对领导干部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成浪费现象的责任查处,强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严禁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着力防范“决策失误这一最大浪费”。
北京廉政建设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宋伟:这一次《条例》的修订,有一个很重要的亮点,就是充分认识到最大的浪费是决策失误,由于决策失误而带来的损失和“三公”消费带来的问题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有的是以数以亿元计去呈现的,给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带来的危害实在是不可忽视。《条例》当中也明确指出,如果出现了一些由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带来的决策失误导致的损失,应当进行严厉问责、追责,这样也使得这个制度能够得到刚性运行,发挥有效的警示、震慑作用。
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以来,“带头过紧日子”日益成为党政机关的行动自觉。在位于安徽省皖西学院的这间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在对4台调剂过来的科研仪器进行调试。几个月前,这些科研仪器通过“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调剂共享平台”,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无偿转到这里的。这些科研仪器为皖西学院节约了280万元的资金。
今年,财政部落实“带头过紧日子”要求,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立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调剂共享平台,实现资产跨部门、跨级次、跨地区调剂共享。截至8月底,已汇聚超过46万条资产调剂共享和需求信息,据不完全统计,已经累计完成1万多台(套)资产调剂,节约财政资金超过2亿元。
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一家基层镇政府食堂,下乡来基层的农技专家们通过手机扫码支付公务餐费。今年抚州市在全市范围内推行“赣餐码”,让公务接待从“人情账”变为“明白账”。“赣餐码”平台打通了抚州市1200多家机关食堂和20多家定点酒店的异地就餐支付及结算业务,每笔交易自动生成电子凭证,资金流向清晰可溯,纪委监委很方便通过后台系统实时追踪每笔消费记录。
党政机关少花一分钱,民生事业就可以多安排一分钱。“十四五”以来,国家财政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领域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已经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今年,抚州市崇仁县就把节约下来的公务接待资金投向了“一老一小”等民生领域。
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可以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但也有个别声音将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与提振消费对立起来,认为过紧日子、反对浪费就是主张“不消费”“少消费”。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杨志勇: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节约出来的钱可以投入民生。钱投下去之后,老百姓相关的支出就会减少,老百姓就有更多的钱可以用来消费了,此外大量财政资金投入消费的一些设施的建设,还有促进新的消费场景出现,老百姓就有更多的消费选择,实际上这也是在提振消费。
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传递的是施政温度和务实作风,更是未来发展行稳致远的保障。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出台政策措施、决定重大事项,尤需力戒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寅吃卯粮,要把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在抓改革、促发展、干实事上,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进一步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社会氛围。既廉政又勤政,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才能完成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发展的伟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