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目前任教于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来自于孟加拉国的米瑞杰(Miraj Ahmed)先生在国庆假日期间接受了总台环球资讯的专访。作为长期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他说,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取得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他认为,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并在绿色转型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为世界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宝贵机遇。
米瑞杰说,中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目标堪称一段“变革性的历程”。五年来,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经济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规模性增长。他说,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同时,也为人民生活带来了切实改变。
米瑞杰:这不仅仅是经济数据,它切实影响着民众的生活。如果要问哪些具体成就让我印象深刻,那无疑是高科技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众所周知,中国目前在电动汽车、新能源、5G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们还看到,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去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45万亿元人民币,展现了中小企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劲动力。这令人十分振奋。我非常期待看到中国保持这种发展势头,因为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更在重塑可持续繁荣的定义。
作为长期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学者,米瑞杰认为,面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体现了中国的“战略自信”。
米瑞杰:尽管面临(保护主义的)逆风,中国仍在服务业、贸易等领域持续扩大制度性开放,通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向全球伙伴发出诚挚邀请。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保持稳定增长,彰显了国际社会对14亿人口中国市场的持续信任。在我看来,(中国扩大开放)对稳定全球经济至关重要。当某些国家筑起高墙时,中国则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等倡议来架设起桥梁。可以说,这种做法非常务实,它以创新为驱动力量,创造了大量国内外就业机会。这种开放性是一项产业政策,更是一种理念,即共享繁荣。
中国近年来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取得的成就也引起了米瑞杰的关注,他说,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力推世界能源转型,为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带来了机遇。
米瑞杰:(中国)帮助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发展中国家建立太阳能企业,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降低排放,实现了成本效益。与西方的模式不同,中国方案会考虑当地的需求,部分项目在投产第一天就可以实现工业化生产,这为平衡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目标提供了路线图。让其他发展中国家像中国一样,将环境压力转化为经济机遇。这样一来,我们既能保护大自然,又能抓住新的经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