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烤肉是台湾最受欢迎的中秋节习俗。每逢中秋佳节,马路上、屋檐下、巷弄间,飘荡着浓浓的烤肉香味,几乎可以这样说,在台湾过中秋节可以没有月饼,但是不能没有烤肉。中秋节这天,我们常常全家人出动,有时候还约上朋友一起去台北大稻程烤肉,那边视野宽阔,可以看到最大最圆的月亮。大家把烤肉架子架好,男生负责生火和烤肉,女生在一旁活跃气氛。鲜美的烤肉配上烧烤酱,然后用面包夹着烤肉吃,味道超级赞!大家一起赏月、吃月饼,还会唱歌、跳舞,开心指数爆棚。这是属于每一位台湾同胞心中最深刻的中秋节记忆。
这些年,我来到大陆创业。不久前,我与大陆心心相印的另一半喜结连理,所以今年没有回台湾跟家人一起烤肉过中秋节。中秋节当晚,我在大陆跟家人一起赏月、欢聚,还一起观看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感到很开心,也很温暖,一种难以名状的深厚情感在我胸中激荡。这是我第一次在大陆过中秋节,也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我感受到了之前未曾有过的“家”的温度。
当歌手周深那空灵而深邃的歌声传来,我不禁感慨。每一个音符都像温柔的触手,轻轻叩击着记忆的门扉。歌词“山河无恙,明月依旧”让我想起在大陆各地看到的美丽风光,想起阿里山上的云海、日月潭畔的炊烟,想起那些在台湾的中秋月夜,还想起外婆在花莲的庭院里摆上柚子和月饼,给儿时的我讲嫦娥的故事。此刻,举头望去,天空中的月亮又圆又大,家人的欢声笑语同样亲切而温暖。我突然明白,无论海峡有多宽,两岸的家人、两岸所有的同胞都仰望着同一轮明月,讲述着同一个关于团圆的故事,怀揣着同一份中秋美好寓意和祝福。
当韩红演唱《回家》的歌声响起时,我的眼眶湿润了。她那充满力量而又温柔磁性的嗓音,仿佛能够带我穿越时空隧道。我想起外公在世时常说的话:“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外公是一名抗战老兵,直到生命尽头,依然惦记着云南老家的石板路和小商店门口的大榕树。这种对“根”的眷恋,深植于外公和我们全家的谈话里、饮食里、节庆习俗里,也深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
总台中秋晚会上的节目犹如一面明镜,映射了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天地。那些唐诗宋词里的月亮,那些水墨丹青中的山水,那些南音北曲里的乡愁,都是我们源源不绝的精神财富。当《水调歌头》的旋律响起,我情不自禁地用闽南话跟着哼唱,身旁的家人用普通话应和着。那一刻,语言的差异不再是隔阂,反而成了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生动体现。
在大陆生活和创业的这些日子,我发现两岸同胞有着那么多共同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都在端午节吃粽子,在春节盼团圆,在中秋节赏月……这些延续千年的习俗,如同无形的情感纽带,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紧紧相连。文化的力量温柔而坚定,它不需要刻意渲染,只需要一颗开放的心,就能感受到那种血脉相通的亲近和亲切。
在这个中秋佳节,我格外思念台湾的亲人,还与他们进行了视频通话。小侄女兴奋地告诉我,她们学校也举办了中秋晚会,大家一起学习制作广式月饼,朗诵李白的《静夜思》。听到这些,我顿感欣慰——尽管隔着海峡,但两岸中国人仍在用同样的方式传承着共同的中华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的延续,比任何地理的距离都更加坚韧而有力量。而这种文化,终将以其温柔如水却无比强大的力量,引领我们走向更深的理解、更真的认同、更美的团圆。
作为一名台湾青年,我在大陆的这片土地上,找到了文化上的归属感。这种感受不是来自外部的灌输,而是内心的觉醒。当我看到两岸艺人在中秋晚会上同台献艺,当我感知到许许多多像我一样在大陆工作生活的台湾同胞都在这个夜晚仰望着同一轮明月,与两岸的亲朋好友一起欢庆佳节时,我深深体会到“两岸一家亲”是活生生的现实,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最朴素的情感。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就像这中秋的明月,虽有阴晴圆缺,但永远高悬在我们心中,照亮我们的未来。(作者:台湾青年 苏允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