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0月9日从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了解到,《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 提升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行动方案》已于日前正式印发,聚焦基础设施、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环境、民生服务等领域提出30项具体任务举措。
共建跨区域协调发展“一个群”
一是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都市圈重要节点建设,强化交通、物流、产业、就业、生态、公共服务等功能配置,更好发挥综合承载、空间联结、要素流通作用。
二是发挥重点区域战略先导作用,强化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综合试验功能,推动跨域重点毗邻区建设一体化合作先行区。
三是推动制度建设一体有效衔接,建立健全规划、政策、立法协调机制。
四是放大都市圈间协同联动效应,加快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等轴带建设,向都市圈间联动要空间效应。
共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张网”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
实施城际通勤效率提升行动,建立健全都市圈城际铁路一体化运营机制,探索推行高频次通勤多样化票制;
健全“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广内陆集装箱码头、前置货站等模式,推进“一单制”“一箱制”发展;
加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共建,共同推动航贸数字化扩围提质放量;
探索推动市政和水利设施跨区域“一网统管”和一体运营等。
共铸科技产业创新协同“一条链”
合力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共建国家实验室体系,共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
围绕优势产业建立创新联合体,深度参与长三角联合攻关计划,联合承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协同提升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跨区域、跨行业服务水平;
聚焦空天信息、脑机接口、合成生物、量子科技等领域推动协同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等。
共促市场环境优化提升“一站享”
统一市场监管标准,协同完善市场监管程序。
强化都市圈市场监管数据共享互通和系统协作互联;
完善联动执法机制,推动执法标准跨区域衔接,加强调查取证和案件处置合作;
加快建立都市圈统一人才评价标准和互认机制;
推进更多异地事项跨域办理,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等。
共下高水平开放合作“一盘棋”
协同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强化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进一步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辐射能级,整合提升“走出去”服务平台,加快推广企业出海“一件事”服务等。
共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一把尺”
推进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共同保护,实现跨界绿道贯通衔接;
加强长江口—杭州湾等重点海域河口海湾协同治理,持续推进美丽海湾建设;
强化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开展臭氧污染共同应对和协调治理;
建立健全跨区域的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
推动区域绿色低碳供应链服务平台功能资源互通、标准数据互认等。
共推民生服务便利共享“一张卡”
推动医联体医疗机构医生多点执业、检验检查结果共享和互认;
促进都市圈文旅商体展联动发展;
扩大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数量,提高异地就医购药便捷度;
加强跨界地区城市管理联动、边界联检和信息共享;
健全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联防联控和应急救援机制等。
数据显示:
2018年至2024年,长三角GDP年均增速5.58%,高于全国0.27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从2018年的23.9%提高到2024年的24.6%,6年间贡献了我国约26%的经济增量;
“万亿城市”数量从2018年的6个增加到9个,占全国1/3;
区域进出口总值突破16万亿元,占全国36.5%;
已形成大飞机、海工装备等26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1/3,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的3/5、1/3和1/3,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约40%,充分体现了长三角“增长极、动力源、试验田”的作用。
(总台记者 胡祎玮 成奕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