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焦点访谈丨读懂百年故宫背后的文脉赓续与时代新篇
2025-10-10 21:36:20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编辑:杨磊

  今天是20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了建院一百周年的辉煌时刻。从1925年乾清门前那声开启民享时代的宣告到今天,这座矗立在北京中轴线上的文化圣殿,在百年间见证了从帝王禁苑到人民共享的伟大跨越。在这百年的时间长河里,有文物修复科技与匠心的代代传承,更有如今“数字故宫”“活力故宫”与世界文明的深度对话。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百年博物院,读懂它背后的文脉赓续与时代新篇。

  与以往不同,今年十一长假期间的故宫,因建院百年的特殊节点更添厚重与热闹。红墙黄瓦间,“寻史”“看展”成为游客的热切期盼,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化之约在假期里上演。

  与太和殿前的热闹场景相呼应,此刻午门城楼上的“百年守护”特展正迎来八方宾客,作为故宫百年院庆的核心展览,“百年守护”展从195万件(套)院藏文物中精选200件(套)珍品,其中,《伯远帖》《五牛图》《清明上河图》三件国宝齐聚。它们都曾历经时代动荡与流转,或险些流落海外,或在岁月中受损,最后都在国家力量的倾力抢救与守护下回归故宫。

  如今,《清明上河图》已是故宫百年院史的“代言人”;作为乾隆皇帝三希堂瑰宝之一的《伯远帖》和传世最早的纸本绘画《五牛图》都在上世纪50年代从香港购回,经修复重获新生。据了解,当年《五牛图》回归时已是伤痕累累、破洞满身。正是凭借修复专家数十年的深厚功力,才让这件国宝重焕光彩。它的新生,是故宫文物修复水平不断提升的体现,也是“百年守护”这一主题最生动的注脚。

  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在文物传世的背后,是修复师们的代代坚守。在故宫文保修复部,国家级非遗“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传承人王有亮正在工作台前用棉签细细擦拭着一尊佛像文物。1983年,19岁的王有亮就到了故宫的青铜修复组工作,一待就是42年,从一个板凳坐不了三分钟的毛头小伙子,成长为一位著名的青铜修复专家和非遗传人。那些国宝级的文物只要经过他的巧手,肉眼就无法分辨哪个部分是出土文物,哪个部分是人工修复的。

  王有亮凭着一身绝技,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将一百多片青铜卣碎片“起死回生”。它可不是一尊普通的青铜卣,因为青铜器上的纹饰一般都是饕餮纹,而他修复的这件青铜卣是蜥蜴纹,在全国可能也就只有一两件,故宫以前也没有馆藏,这等于是给故宫增添了一件国宝级文物。40多年来,经王有亮修复的文物就有300多件,岁月在他的手上也留下了很多印记。

  在王有亮工作桌上,一张黑白照片被精心摆在工具旁,照片上的人正是他的师父——青铜器修复技艺第四代传人赵振茂。这位业界泰斗以一双巧手让国宝“马踏飞燕”重现神采,至今仍是行业里的传奇。从赵振茂到王有亮,再到王有亮培养的第六代弟子,弟子培养的第七代弟子,师徒间的传承,让与时间对抗的修复技艺得以延续。

  师徒传承守住了文化遗产的“根”,而博物院的发展则为文化根脉注入了开枝散叶的力量——如今,故宫的文脉已经走出紫禁城:

  • 2017年落成的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作为首个地方主题分馆,常设两百多件外国文物,它们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23个国家和地区,涵盖漆器、瓷器、钟表、乐器等类别。这些文物多是明清以来外国使节进贡给中国宫廷的,如今它们在厦门焕发新生;
  • 2022年成立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和2023年成立的新疆博物馆故宫厅,更将红墙之下的文明密码传递至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让百年文脉在地域交融中不断生长。

  如今这份凝聚力,正集结在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的建设工地上。据了解,截至2024年年底,故宫博物院共拥有195万件(套)文物,但受空间和条件限制,展出文物不到3万件,无法展示故宫珍贵文物的整体面貌。同时,众多文物藏品也因为种种限制,得不到及时保养和修复,而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的设立可以有效解决文物展示空间不足、大型珍贵文物保护受限等问题。

  目前这里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进入装修阶段,超高性能混凝土挂板复刻出经典红墙,金属与彩釉玻璃打造的金顶将重现“琉璃闪烁”的盛景。300余个减隔震构件构成建筑“定心丸”,这座预计2026年竣工的新地标,正以百年耐久性标准,为故宫博物院的下一个世纪筑牢根基。

  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都海江:故宫博物院明确了新时期的办院指导思想,就是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时期的文物工作方针为根本遵循,以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为支撑,真实完整并负责任地传承故宫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把故宫博物院建成世界一流的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会客厅。北院区建成以后将和本院一起,为实现这个目标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北院区在2026年竣工后,将承接起大型文物展陈与专业修复的重任,这反过来也为紫禁城院区“腾挪”出更多空间,让核心区域的历史建筑得以更好地展示其真实面貌——比如9月30日开放的宁寿宫第一、二进院落,通过复原清代乾隆朝的陈设细节,让观众直观触摸“太上皇宫”的生活场景;即将开放的养心殿更是如此,历经多年修缮后,它将不再是隔着玻璃的“远观景点”,而是结合前期数字化复原成果,让观众能近距离感受皇帝理政、寝居的真实空间。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 娄玮:数字故宫是在数字时代故宫博物院重要的创新,目的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文物信息资源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2019年起,我们以每年七八万件的速度来推动推进高清影像的采集,累计完成了超过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和超过1700件可移动文物高精度的三维模型,其次积极探索前沿数字技术的应用实践,在这些数字加工技术中,故宫还是有一些独门秘籍的。

  数字化技术的使用是对故宫的升级守护。它以科技为笔,为故宫写下了新的篇章。当故宫的文物、建筑都拥有了“数字分身”,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独门秘籍?

  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主任 苏怡:文物金属丝的部分,如果看实物,随着角度的转动、光线的变化上面金属的反光肯定会变,但是如果只是拍了一张照片,它是固定在一个时刻一个角度的,就不会产生真实文物的变化。用激光三维测量把它的形体准确地扫描下来,再用多个相机点位、很小间隔拍摄多张照片,这样在数字环境里打上特定的光源,才能够反映出和现实世界里看到一样的效果,掐丝会更亮一些。

  截至2024年年底,故宫博物院共有195万余件(套)文物,其中有106万件完成高精度数字采集;经过筛选、整理并向公众开放的数字文物达10万余件。形成覆盖线上线下的立体网络。未来,北院区的数字展厅将成为这张网络的新节点,与宁寿宫、养心殿等核心区的数字化体验形成互补:观众既能在养心殿通过VR重现乾隆批奏折的场景,还能在线上“数字故宫”随时回顾展览细节。

  从国庆客流的喧嚣到修复车间的沉静,从百年特展的珍品到跨地传承的分馆,从七代修复人的坚守到北院区的崛起,故宫的百年,是文物的守护史,更是文明的延续史。它在AR技术里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让观众指尖轻触便对话千年;在匠人手中让残损的古器重焕光彩,用一锤一凿延续传统技艺的脉搏。红墙之内的故事仍在续写,属于下一个百年的传奇,正在匠心和时光中悄然生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