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五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却足以让民生福祉发生看得见的巨变。“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那些关乎亿万民众生活的目标,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沉甸甸的承诺。这五年,我国着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无论是医疗、教育还是我们的居住环境都在持续提升,让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让我们共同感受“十四五”这五年民生答卷的“温度”。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七项民生指标,在20项主要指标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五年过去,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让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2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这组关键指标,一头连着医疗资源供给,一头连着群众健康质量。
实际完成情况如何呢?根据2024年末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已提升至3.61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9岁,双双提前达标。其中人均预期寿命不仅超额完成“提高1岁”的要求,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岁。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王秀峰:预期寿命这个指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反映整体综合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从国际规律来看,当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以上的时候,增长就会非常缓慢。但是我们在这个阶段依然年均超过了0.25岁,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从国际上看,在G20国家中我们排第10位,从国内省份来看,现在有8个省份都超过了80岁。
人均预期寿命的提升离不开医疗体系建设的发展,而在医疗体系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代表医疗服务能力的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我国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从2020年的2.9人增加到了2024年的3.61人,这个数字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呢?
王秀峰:执业(助理)医师数跟国际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OECD)比,比较接近,它的平均水平是大概3.74人。从服务能力来讲,我们有非常重要的队伍支撑,这个队伍的结构质量也有非常好的提升。
有了更多医生这个“硬家底”,更要让大家实实在在享受到好处。“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解决民众在家门口看好病的难题。说到底,就是要让这些新增的医疗力量,真正变成咱们身边的健康保障,而看病越来越便利,也是这五年来很多人的亲身感受。这样的便利是如何实现的呢?
一大早,沈阳市法库县路家房申村的村民董桂艳就打电话给自己签约的家庭医生,最近她持续咳嗽胸闷发烧,家庭医生上门看诊后建议她去镇医院照个X光片。在镇医院做完检查后,她的检查结果实时上传到了县域医共体的影像中心,医生立即就为她出具了诊断报告。
一方面,我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让基层医疗机构有能力、有资源为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同时,大力发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把健康守门人送到了民众身边。
王秀峰:现在90%以上的居民15分钟可以到达最近的医疗点,老百姓看病就医的便利程度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如今,更多患常见病多发病的居民在基层就能得到治疗,当偏远地区的民众得了危重疾病,他们所得到的医疗服务跟以前相比又有哪些变化呢?
四川眉山市仁寿县人民医院,一位来自离县城20公里的富加镇的71岁患者,中午吃饭时突然发病,镇卫生院的救护车及时将他送到了县医院。
短短几十分钟的高效救治,相比以前,效率大幅提升,环节显著畅通,而这背后是整个医疗体系的全力托举。除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十四五”期间,国家还建立13个类别27所国家医学中心和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河南的心脏病患者在当地的区域医疗中心就能手术康复;宁夏的重症病人,在家门口就能请到北京的专家会诊。
健康是幸福的基石,而一间温馨的住房,则承载着一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作为重要民生目标,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五年过去,“十四五”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成绩单:全国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惠及4000多万户、1.1亿多人。不仅超额完成规划目标,更切实提升了亿万居民的居住品质。
数字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期盼,也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挑战。在很多城市的老旧小区里,爬楼梯难、管线老化、空间拥挤,是居民生活里的“老大难”。像加装电梯这样的较大改造,更是牵动很多老旧小区居民的大难题。
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类似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繁多而复杂。“十四五”以来,各地在也在实践中不断破解、不断推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分院院长 范嗣斌:老旧小区是个系统工程,从工作前期的组织到中间的协调,到资金的筹集,一直到最后的管理,每一步环节都有自己的难点。我们现在不是做一件新衣服,是要在原来基础上改一件旧衣服,怎么让它变得更漂亮,这个对我们现在的专业工作,包括很多政策的制定,精细化、精准化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四五”期间,通过“楼道革命”“环境革命”“管理革命”,各地对老旧小区进行了全方位的“体检”和“手术”。面对全国几十万老旧小区,没有统一的改造模板,每个方案都得贴着居民需求来。这背后是一个个难啃的“硬骨头”。改造资金从哪儿来?居民意见怎么统一?后续管理如何长效?
范嗣斌:像过去简单的政府一包到底,“我要你改”变成群众主动说“我要改”,共同缔造,共谋共建,到共治共享。钱从哪来,现在提倡政府补贴一点,市场筹集一点,居民自己再出一点。
正是这一系列实打实的努力,让我们不仅提前超额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也让万千老旧小区焕发了新生。
在“十四五”的发展蓝图中,教育作为民生领域的关键一环,其建设也在稳步推进。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2%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
实际完成情况如何呢?2024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稳定在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8%,三项关键指标均提前完成预期目标,我国基础教育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李永智:经过五年时间,无论是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还是成人教育,包括学前教育,整个教育体系都在实现符合技术发展、社会发展要求的新体系建构。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一场覆盖全国的教育攻坚战。面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国家启动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和“县中托管帮扶”等专项行动。通过“集团化办学”等模式,把优质学校的师资和管理经验输送到薄弱学校,努力缩小校际差距,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在硬件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基础上,我们还借助科技的力量,为教育公平插上了翅膀,让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共享。
李永智:在“十四五”期间建设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覆盖了各个学段所有学生,提供了一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应该是全世界建设的规模最大、资源最丰富、使用效果最好的教育平台,也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教育信息化的大奖,这些都从各个维度上体现了对于教育公平的重视。
五年间,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处处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温度。
五年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5921万人,超额完成5500万人的目标任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314元,比2020年增加9125元;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72亿人,参保率升至95%以上;基本医保参保13.27亿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
从“饭碗”到“钱袋”,从保障到增收,这些跳动的数字,勾勒出一幅幅幸福生活的生动画面,为我们迈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注入了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