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焦点访谈丨“十四五”·答卷——文脉赓续谱新篇
2025-10-22 23:13:05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编辑:杨磊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重点要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几个方面下功夫。五年来,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下到线上,文化发展成果惠及亿万群众,文化软实力持续增强,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我们通过“十四五”文化答卷成绩单,感受中华文明的蓬勃生机。

焦点访谈丨“十四五”·答卷——文脉赓续谱新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生活的精神家园。而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石。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目标提出:公共文化服务布局更加均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服务供给方式更加多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新突破。

焦点访谈丨“十四五”·答卷——文脉赓续谱新篇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艺术演出场所等各类文化设施数量达到7.7万个等具体目标。

焦点访谈丨“十四五”·答卷——文脉赓续谱新篇

  五年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健全。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3248个、群众文化机构近4.4万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群众享受文化服务有了更多的好去处。

  北京大学教授 李国新:“十四五”设的目标,我们已经圆满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均衡,“十四五”均衡均等化明显推进,我们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我们的供给主体多元化、多样化更明显。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现在在全世界是领先的,所以总的目标我觉得圆满实现。

  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2025年预期全国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10亿—11亿人次。实际上,到202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人次就达13.4亿,高效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焦点访谈丨“十四五”·答卷——文脉赓续谱新篇

  这五年,我国持续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已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和基层服务点9万多个。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万多个。公共文化服务不仅空间布局更加均衡,服务质量和水平也稳步提升。

焦点访谈丨“十四五”·答卷——文脉赓续谱新篇

  北京大学教授 李国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两大类,一类称为城市书房,一类称为文化驿站。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强调的是空间小而美,在理念上不搞大拆大建,深入到老百姓身边,特别强调它的品质一定要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焦点访谈丨“十四五”·答卷——文脉赓续谱新篇

  这几年,很多“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新地标”。这些公共文化空间有的嵌入商圈、公园、人流密集地区,形成开放式、嵌入式的服务空间。在浙江杭州的之江文化中心,现在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就格外热闹。

焦点访谈丨“十四五”·答卷——文脉赓续谱新篇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十四五”期间,群众文化活动更火、氛围更浓。人人可读、处处可读、时时可读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村晚、村歌、村舞、村戏等“村字号”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开展,“市民夜校”“全民艺术普及”活动燃遍城乡,从城市到乡村,群众文化活动正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生动注脚。

  “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也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坚实的需求基础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焦点访谈丨“十四五”·答卷——文脉赓续谱新篇

  “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近五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蓬勃兴旺。2024年全国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达19.1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37.7%;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达到7.8万家,比2020年增加1.3万家。文化产业从传统模式向融合创新转变。不仅实现了“十四五”规划目标中“量”的扩张,也实现了“质”的提升,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魏鹏举:就“十四五”时期公布的规划来看,针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部分增长,都提的是方向性目标,要保持适度增长。之所以这么提,因为文化总体来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域,这个部分很难简单地用特定的量化指标来对它的发展,尤其是它的品质有一个界定,但是从实际发展数据来看,实现了“十四五”提出的保持适度增长总体目标。

焦点访谈丨“十四五”·答卷——文脉赓续谱新篇

  2024年,全国文化产业营业收入比2020年增长37.7%,这意味着在这几年中,全国文化产业营收年平均增速超过了8%,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速最快的产业之一。

焦点访谈丨“十四五”·答卷——文脉赓续谱新篇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魏鹏举:也说明了中国整体居民消费在升级。升级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如果按恩格尔系数,也就是人们的刚需占到需求支出里面的比重,如果相对下降,就体现了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升级特征。所以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在增加,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表征就是反映了中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也反映了整个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十四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最为明显的特点就在于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这五年,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驱动已成为文化产业保持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的最重要的引擎。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催生的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新业态,不仅重塑了产业格局,更让文化产品以更高效、更创新的方式触达亿万受众,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能。这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业态已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

焦点访谈丨“十四五”·答卷——文脉赓续谱新篇

  国潮经济的兴起,也是“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眼篇章,汉服、故宫文创、博物馆热等现象,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景德镇,国潮文化让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互交融,千年瓷都焕发新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景德镇陶瓷产业年产值突破900亿元,每年吸引超过6万名“景漂”汇聚,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让瓷器之美在当代绽放新的光彩。

焦点访谈丨“十四五”·答卷——文脉赓续谱新篇

  年轻人对于国潮文化的喜爱也带动了汉服产业的蓬勃兴起。山东曹县作为全国最大的汉服生产基地,汉服年产能超5000万件,带动就业10余万人。汉服产业已发展为集设计、制作、体验、旅游于一体的完整链条,让传统服饰成为文化自信的生动表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魏鹏举:中国文化、中国审美、中国故事以国潮经济的方式在“十四五”时期越来越令人瞩目、越来越火爆。国内的国潮经济,无论是博物馆的文创、景区各种各样授权开发的特色旅游纪念品或者文创产品,还有特色非遗美食,既赚了文化的钱,同时也起到了文化传播、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

焦点访谈丨“十四五”·答卷——文脉赓续谱新篇

  “十四五”期间,文旅融合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亮点,文商体旅融合已从简单的“文+旅”升级为“文商体旅”的综合业态,为旅游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焦点访谈丨“十四五”·答卷——文脉赓续谱新篇

  如今,优秀文化资源得到深度挖掘与创新利用,文化创意元素有机融入旅游开发,让旅游不仅“有看头”更有“内涵”。良渚、殷墟、三星堆等文化遗址带动旅游人次大幅增长;三峡大坝、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等标志性工程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文化窗口”。文旅融合催生了“跟着演唱会去旅行”新风尚,2024年演唱会、音乐节跨城观演率超60%,年轻人“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市”已成为常态;“文物游”“非遗游”“考古游”持续升温。更令人欣喜的是,“文商体旅”融合已延伸至“文旅+科技”,沉浸式数字文旅产品互动性强、体验感足,让游客在“看山看水看风景”的同时,深度体验风土人情和文化之美。

  “十四五”期间,我国文化建设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这份答卷,不仅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提质增效、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更体现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丰硕成果与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焦点访谈丨“十四五”·答卷——文脉赓续谱新篇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我们系统推进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文化传承与保护深入人心。文化不再是单一的“事业”或“产业”,而是成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了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综合提升。从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到文化产业的“新赛道”,从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到文化自信的“全面彰显”,“十四五”文化建设的成就,是人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生动写照,更是文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证明。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