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全球洞察|诺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 “我要用一整天参观进博会这一全球盛事”
2025-11-05 13:35:30来源:环球资讯广播编辑:刘朱鹮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同期举办的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也备受瞩目,聚焦全球经济与创新发展的前沿议题。今年的论坛特别邀请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参会。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系终身教授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便是其中之一。

  莱维特在接受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记者专访时表示,进博会不仅是一场经济盛会,更是促进全球科学交流的重要平台。

  “科学家总能在中国找到很多交流合作的渠道。我经常在中国与科学家会面,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去年在进博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德国化妆品公司的市场主管,他非常聪明,演讲也很精彩。我很喜欢这种跨界交流。科学无处不在。与自己领域不同的人交流、找到共同语言,这往往是最有启发性的事情。”

  从科学研究到产业实践,莱维特始终强调“开放”是创新的核心。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开放特性,正是计算机科学传统延续的结果,也为全球科研带来了新的可能。中国提出的充分发挥新技术的驱动和赋能作用非常重要:

  “计算机科学从一开始就非常开放,开源文化在其中非常普遍。因此,我认为人工智能之所以开放,也是这一传统的延续。事实上,早在AI大爆发前,‘AI赋能科学’这个概念就已被提出。我四年前在复旦大学做过一次关于‘知识是什么’的演讲,那次讲座的主题就是‘AI赋能科学’。一个月后,AI革命真正发生了。这一切其实是非常自然的趋势。我非常高兴看到中国在推动这一趋势,同时这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

  这一观点也呼应了不久前APEC峰会上中方提出的倡议——以新技术赋能科学、弥合数字鸿沟。莱维特指出,人工智能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正让更多人能够平等地享受科技成果,这种变化正在推动全球知识和创新的共享。

  “未来人工智能将让智能手机变得更加‘智能’。我相信两年后,我可以戴着耳机在中国街头与任何人交流——对方听到中文,而我听到英文。这会实现的。更重要的是,中国把智能手机深度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我甚至可以用拍照+英文操作淘宝。这在全球范围内非常领先。因此,我认为数字鸿沟正在迅速缩小,这得益于硬件的普及,尤其是中国在低成本制造方面的贡献,以及软件功能的扩展。”

  谈到今年的进博会,莱维特兴致盎然。他计划在论坛期间花整整一天时间参观展馆,感受不同国家创新成果的碰撞与融合。

  “我去年也在进博会上做过一次演讲,当时对展馆印象非常深刻。可惜时间有限,没能仔细参观。今年11月6日我们会再去,我打算花整整一天时间好好看看。进博会真的是全球盛事。我认为这种全球化的交流非常好。正如我刚才提到的,如今80%的人都能通过智能手机接触到全球市场信息,中国在(进)出口和技术创新方面的重点也越来越清晰。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想法。所有人都需要技术——而且不仅是‘概念上的技术’,而是‘真正能落地使用的技术’。这点非常重要。”

 

  记者 |汪一鸣

  编辑 |罗光旭

  摄像 |李政杉

  签审 |贾延宁

  监制 |邹浩宇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