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昔日,在四川省阿坝州的大山里,有一个藏族男孩的日常是追逐牛群,他的世界是脚下的草地与头顶的天空。而今,他手持焊枪,在核电站的建设中,承担那些最精密、最关键的焊接任务,保证核电站的“心脏”和“血管”安全可靠、万无一失。11月4日,“青春华章·青知讲说人”青春分享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会上,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核级焊工尔基用他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向师生们讲述了自己从仰望群山到“焊”卫山河的故事。
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核级焊工尔基进行现场分享 (主办方供图)
“小时候每天就是追着牛跑,我发呆,牛吃草,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今天牛别丢’”,这质朴的回忆,定格了尔基的童年。命运的转折出现在村里搭牛棚时,一位焊工师傅的到来点燃了尔基对焊接技术的兴趣。“‘滋滋’一响,两块冷冰冰的铁就粘在一起了,我觉得这比放牛有意思多了。”
得益于藏区推行的“9+3”免费教育计划和一系列扶贫政策,2016年,尔基成功考取成都市技师学院,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焊接专业。2021年毕业后,他加入中核集团,开始承担关键而又精密的焊接任务。“尔基,我们手中焊的不是普通的钢铁件!这里是核电站,关乎核安全,必须做到零缺陷、百分百可靠!”师傅教导的这番话让尔基意识到手中焊枪的分量。
尔基提到,他焊过最薄的钢管只有0.8毫米,“电流大一点就会破,小一点焊不牢,练习时大气不敢喘,生怕一口气吹歪了焊缝——这比我奶奶缝棉袄还精细。奶奶缝歪了能拆了重缝,我这焊穿了材料就得报废。”
如今,尔基的名字钢印就打印在国家重点工程“华龙一号”的管道焊缝旁,这些焊缝要在未来6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承受高温、高压、高震动的考验。“在我们这里,只有100%才是合格。”尔基自豪地说,“我要终生为安全负责。”
从藏区大山到核电建设一线,尔基用行动证明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从哪里出发,而在于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他的故事赢得了现场师生的热烈掌声,展现了新时代职业青年扎根一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尔基的成长轨迹,正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将“小我”融入“大我”的缩影。他将个人手中的焊枪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焊接起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钢铁脊梁”。他的故事证明,当个人奋斗与“国之大者”同频共振,平凡的岗位就是建功立业的舞台。万千如尔基一般的中国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不同的岗位上挺膺担当,汇成推动国家向前的磅礴力量,奏响这个时代最激昂的青春强音。(陈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