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当地时间11月10日在巴西贝伦开幕。科学界人士指出,当前全球气温正朝着暂时突破《巴黎协定》设定的1.5℃升温上限的方向发展。在现实考验下,本届气变大会被视为关键的转折点。
专家警示,这类短暂超标仍可避免,但前提是各国必须迅速加大减排力度、提升适应能力并扩大气候资金规模。若不采取紧急措施,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2.3℃至2.8℃,使地球上的大片区域因洪水、极端高温与生态系统崩溃而不适于居住。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贝伦气候峰会上所言,“谈判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是落实、落实、再落实的时候。”
气候变化依旧是当前主要挑战之一
当地时间11月6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贝伦气候峰会上发出警告,科学显示全球气温暂时超过《巴黎协定》设定的1.5摄氏度上限,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不可逆转损害,让数十亿人面临难以生存的环境。联合国难民署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去十年间,与气候相关的灾害导致全球 2.5 亿人被迫流离失所,相当于每天有 7 万人流离失所。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截图:2024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平均气温首次比19世纪末期高出1.5摄氏度以上。但仅12个月的超标并不被视为超过《巴黎协定》,因为2024年的破纪录高温还受到自然气候模式的额外影响。
哪些原因导致全球升温“超标”?近年来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哪些不足?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王瑞彬:
首先,在减排的执行层面仍然存在差距。2024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达到了创纪录的57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增长了2.3%。与此同时,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在2024年也创下历史新高。按照目前的气候政策和行动,意味着升温幅度在本世纪末有可能会达到2.8摄氏度。特别是二十国集团中的发达成员甚至无法实现他们所提出的较为保守的2030年减排目标。
其次,气候融资进展严重不足。2024年底在巴库举行的COP29大会上达成了一项新的集体量化目标。发达国家承诺到2035年,每年至少要为发展中国家筹集3,000亿美元,但这一数字远低于发展中国家为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
减缓气候变化的雄心不足。去年的气变大会未能有效地如期推进减缓气变的方案,没能有效强化全球相关后续行动,比如说没能就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达成进一步的共识。国际气候合作在政治意愿决心和行动等方面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
从谈判到落实 COP30至关重要
当地时间11月6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贝伦气候峰会上发言时表示,“谈判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是落实、落实、再落实的时候”。因此,此次大会也被视作落实型气候大会,大会重点从谈判新规则转向落实共识。那么大会有哪些核心议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王瑞彬:
尚未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方案的需要继续提交,更新方案则需要与1.5摄氏度的温升控制目标保持一致,并且要求涵盖所有的经济部门;
落实气候融资的问题,落实巴库到贝伦路线图的问题,讨论如何将气候资金规模扩大到每年至少1.3万亿美元;
讨论气候适应问题,并且最终确定大约100项指标来衡量全球适应能力建设的进展问题;
推进第二十八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所提出的化石燃料的转型后续行动,讨论如何迈向气候公正转型,考虑提出化石燃料逐步淘汰的路线图;
启动目标金额为1,250亿美元的“永久热带森林基金”,用于保护森林及推动农业转型;
讨论减排等方面的技术转让,碳市场的发展损失和损害赔偿基金等问题。
“美国想把我们带回的不是20世纪,而是19世纪”
在各国政府共同制定并落实气候政策之际,美国作为全球历史累计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则明确表示,不派遣高级官员与会并取消多项气候承诺。英国广播公司在11月10日的报道中引用曾担任奥巴马和拜登气候问题高级顾问的约翰·波德斯塔的话称,“美国正在对清洁能源进行毁灭性打击”,他们“想把我们带回的不是20世纪,而是19世纪”。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截图
美国的种种做法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王瑞彬表示,美国是历史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大约占1850年以来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5%,美国政府还两次退出《巴黎协定》。这种一再拒绝参与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气候合作机制以及国内政策大幅倒退等做法,严重破坏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努力,在全球气候资金落实与气候外交等多方面造成了负面影响:
本届美国政府废除清洁能源激励措施,大力推广化石燃料等做法,将导致美国自身的减排进程受阻。预计到2030年,美国的碳排放量将比之前的目标增加至少1000吨的二氧化碳当量。
美国作为历史上最大的排放国和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资金支持。但美国政府暂停了气候项目的支持资金,这直接加剧了新集体量化目标的不确定性。
美国的消极态度和行动在国际气候合作的关键时刻,推迟了应该采取的紧迫行动,将导致1.5摄氏度的温控目标越来越难以实现,也给气候脆弱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扩大了全球的气候不平等,对国际气候合作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来源:环球资讯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