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王晓啸 剪辑:实习生叶恒希
【观点摘要】
“十四五”前四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5.5%,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成全球发展“稳定器”,经济体量预计连跨四个万亿台阶。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
我国宏观调控注重多维度结合与政策协调,四大优势支撑“十五五”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历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们顶住了压力、经受住了考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大幅跃升,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体现在方方面面。”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李清彬做客经济高质量发展专家谈时表示。
李清彬表示,回顾“十四五”时期,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的背景下,前四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5.5%,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成为全球发展的“稳定器”。
从经济规模看,我国经济体量预计将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140万亿四个大台阶,人均GDP从“十三五”末的7.3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9.6万元,“预计今年有希望突破10万元大关”李清彬说。
在创新驱动领域,李清彬强调“亮点纷呈、势头迅猛”:不仅大国重器持续突破,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兴技术也强势崛起,成为社会关注的“流量热点”。科技创新正带动产业向中高端加速转型,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很多领域加快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转变”。
绿色发展方面,我国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蓝天、碧水成为常态”。李清彬用具体数据印证成效: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当前每3度电中就有1度来自绿电;单位GDP能耗四年累计降低11.6%,位居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国家之列;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从“十三五”末的不足500万辆,增长5倍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切实实深入人心”。
李清彬表示,同时,我国坚持在发展中不断提升民生福祉。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社保、医疗卫生体系,一些重要指标有了新突破。比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基本是每5年增长1岁的节奏,“十五五”有望再提高1岁。此外,粮食、能源、产业、国防等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治理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底气比之前更足。
“这五年,经济运行不是一帆风顺,有外部遏制打压,还存在内需偏弱等问题。”李清彬表示,对此,有效实施宏观调控,不断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在熨平经济波动的同时推动经济结构优化。比如,2025年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赤字率提高到4%。货币政策也适度宽松,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还创造性发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两重”“两新”,支持全方位扩大内需。特别是,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有效应对了经济下行压力,社会信心得到显著提振,经济明显回升。
谈及积累的创新经验,在李清彬看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注重将短期调控目标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相结合,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相结合,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相结合,还特别注重政策组合与相互间的协调配合,不断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同时,在形势变化较大时作出适时调整,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这些都为“十五五”时期持续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更有效精准做好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
李清彬还表示,需认识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这四大优势,未来五年将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