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在巴西贝伦正式拉开帷幕。当前美国再次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开倒车”,多家外媒关注中国在这一领域发挥的积极作用。
英国《金融时报》10日发表文章称,许多专家认为,中国在推动全球工业脱碳进程方面具有优势。
文章援引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副总干事霍尔格·勒施的话表示,“中国将绿色技术视为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中国在气候友好型技术、标准和供应链等方面的大规模扩张,减少了不必要的对外依赖,并巩固了其在关键行业的全球影响力和市场地位。”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报道截图
文章指出,在许多西方国家,气候变化和产业政策已被政治化,造成监管环境的不确定性。在美国,随着特朗普政府重新转向化石燃料,其推翻了拜登政府时期的气候政策。分析人士认为,相比之下,中国绿色转型计划出现政策逆转的风险很小。
文章还注意到,中国政府近期宣布,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的主要排放行业。
文章援引追踪重工业和交通运输脱碳的国际非营利组织“工业转型加速器”(Industrial Transition Accelerator)的数据报道称,中国目前有54个商业规模的清洁工业项目已投入运营或获得融资,而美国为18个。仅2025年,全球已获得融资的19个项目中,就有12个位于中国。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报道截图
同一天,美国耶鲁大学环境学院期刊《耶鲁环境360》发表了评论员伊莎贝尔·希尔顿的文章。文章指出,本周开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原本是各国加大力度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时刻,然而,美国正在阻挠进一步的气候行动。与此同时,中国既是全球能源转型中稳定可靠的合作伙伴,也是实现这一转型所需技术的提供者。
《耶鲁环境360》网站报道截图
中国9月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提出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文章认为,这一目标表明了中国对多边气候行动的承诺,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的引领地位不容忽视。
《耶鲁环境360》网站报道截图
伊莎贝尔·希尔顿在文章中表示,中国相应地调整了政策和产业战略,以支持减排。关键的是,中国通过投资于实现全球能源转型所需的各种技术和供应链,实现了经济升级。如果世界需要从化石燃料转向清洁能源,中国将成为相关产品和技术的提供者。
伊莎贝尔·希尔顿指出,中国目前生产了全球约80%的太阳能电池板和70%以上的电动汽车。通过补贴政策、效率提升和规模效应,中国已将太阳能电池板成本降低近90%,使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整体支出成本下降70%,从而为全球能源转型降低了成本壁垒。
2023年太阳能电池、风力机舱和电池单元制造产能的占比图(来自《耶鲁环境360》网站)
文章称,中国还承诺帮助发展中国家推进能源转型,并开始出口清洁技术、在海外建设清洁能源工厂。中国正通过推动低碳产品出口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使全球低碳发展成为可能,并为能源匮乏的新兴经济体提供了另一种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