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视频丨从“跑断腿”到“一网通办” 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2025-11-13 11:01:57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编辑:陆华宇

  法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2020年11月16日到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专题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并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五年来,我国围绕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制定修改了一大批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积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法治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加彰显。

  涉企行政执法一直是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湖北襄阳,不少企业曾一度对行政执法检查感到很苦恼,究竟是怎么回事?来看记者的调研。

  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罗义海:以前最多的时候一个月会有五六次的检查,每次检查的内容和来检查的人员也不一样,比如去年4月份左右,先后有襄阳市的市环保局、高新区的环保分局,就有专门针对危废、废水、废气、来进行执法检查,每次来检查的情况都各不一样。

  在很多企业的眼中,他们分不太清具体每次前来检查的执法部门是谁,也不太懂不同的执法部门或相同部门的不同科室来检查时都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只知道一件事:企业需要随时应对这些检查。

  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罗义海:每次检查因为我们有不同的生产工艺、生产现场,包括在不同的位置,我们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陪同,有的时候还会安排到夜间检查,我们就要派人去相当于加班,要进行陪同,我们的人员安排就会很紧张。

  与这家企业相隔不远的另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也曾有着同样的烦恼,为了应对各种检查,他们需要时刻做好准备。

  但在执法部门看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执法、企业安全生产事关重大,当严则严,以往这种入企检查也都是必不可少的。

  襄阳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樊城大队二中队中队长杨嫣琼:如果去少了企业出现任何的情况,我们也无法掌握,我们也想及时进行处理。

  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蔡金海:其实环境部门,特别是执法队伍也是存在两难的,环境执法队伍从履行自己职责方面来讲,必须依法履行职责,而且要充分履行职责;另一个方面反复多次大批量执法检查,执法人员在精力和效率还有质量方面自己心里也是不托底的。

  科技助力 统筹执法

  解决两难困局

  依靠人工频繁入企检查,企业经营者为应对检查疲于奔命,而执法人员也会面临高负荷工作问题。如何解决这样一个看上去两难的局面?今年3月起,司法部开展了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成效如何?

  襄阳市司法局局长 何爱群:比如说我们可以统筹规划,有多个部门联合行动,多个部门一次入企,分别开展各自检查,这样企业就避免了多处的接待。

null

  除了多部门联合行动之外,襄阳市执法部门还借助智慧监管平台,通过对在线数据的查看,在不入企检查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

null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襄阳市执法部门入企检查次数同比去年上半年有了大幅下降,以襄阳市高新区为例,生态环境部门入企检查次数同比下降了一半左右,但成效却很显著。

null

  襄阳市生态环境局法规与监测科副科长 陆红杰:去年1—7月,高新区的执法总次数是456次,今年1—7月高新区是223次,总共减少51.1%。

null

  襄阳市司法局局长 何爱群:我们入企现场检查的次数可以减少,但是对企业的监管、企业的规范运行情况,仍然能够了如指掌,能够保证企业在安全规范的情况下正常运转。

null

  如今,涉企执法更加规范,企业摆脱了频繁迎检的困扰,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生产经营中,这为企业专注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null

  党中央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襄阳的实践正是五年来我国不断推动涉企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null

  针对执法不规范、趋利性执法、违规异地执法等突出问题,今年3月起党中央部署开展了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国共查纠涉企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案件5万多件,各地涉企行政检查数量同比普遍下降30%以上,发现问题率平均提高近17个百分点,检查的质效得到很大提升,为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提供了有力支撑。

  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

  为民企吃上定心丸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5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特别是以民营经济促进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给广大民营企业家吃了定心丸。

  仙鹤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昱哲:以前做生意,心里总有点不踏实,虽说政策也支持,但总感觉差些底气。现在民营经济促进法一出台,为广大民营企业营造了非常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我们心里就有底了。

  为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五年来,我国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切实以高质量立法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10月底,制定修改民营经济促进法、公司法、反垄断法等法律115件次,制定修改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行政法规158件次。同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对全部现行600多部行政法规开展集中清理,统筹开展涉企不平等政策和法律法规清理,为建设统一大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撑。

  此外,在政务服务上,曾经“跑断腿、磨破嘴”的情景已成历史,“一网通办”“数据跑路”的新体验融入日常。

  宁夏惟远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振华:企业有什么法律问题,不用再到处跑,当地涉企纠纷最快半小时就能立案。法官、律师还主动上门帮我们预防法治风险,让我们真切感到被尊重。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推进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建设法治经济、信用经济,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营商环境改善最快、最显著的国家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冯玉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法治。只有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才能保障生产要素平等使用、市场竞争公平参与、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也才能以法治稳预期、促繁荣,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好”的良好秩序,这也有助于推动“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总台央视记者 李文杰 常杨)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