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12日,历史最长的美国政府43天“停摆”终于结束。危机暂时解除,但无论是美国官方的财政报告,还是政客的总结,或是民众的评论,都凸显出这次“停摆”造成的很多损害已无法恢复。
“永久亏掉一艘航母钱”
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10月底的计算,6周“停摆”使得美国第四季度的年化GDP增速被拉低1.5个百分点,其中约70至1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是不可逆的,毕竟拖欠的工资和救济金可以补发,但“停摆”期间机场取消的航班、商店餐馆损失的营业额、景点关门失去的收入,都是难以日后弥补的。
作为对比,美军最新最大的航母“福特号”造价约130亿美元,也就是说一次政府“停摆”就让美国永久损失了差不多能造一艘航母的钱。
在地方层面,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损失尤其惨重。当地四成以上的劳动人口是政府雇员,这些人被停薪四十多天,“带崩了本地消费”。有商户抱怨说,自己的餐馆在政府“停摆”期间营业额下降了50%。
△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2022年以来谷底,削弱经济增长动力
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在11月暴跌至三年低点,较上月下降6%,较去年同期下降近30%。
“灾后重建”才刚刚开始
政客们同意重新 “开门”,不等于政府就立即从“停摆”中恢复。各机构要完成人员召回、班次重置与补发工资的核对等工作,统计与监管口径在“停摆”期间的“黑屏数据”也需要在短时间内密集上线,这些“起床工作”要花费几天时间,且失误在所难免。白宫表示,关于10月份通胀和劳动力市场的两份重要政府报告“可能永远不会”发布。
△当地时间11月11日,政府“停摆”导致全美约6%的航班被取消
一天取消或延误上万架次航班的情况要改善也得有个过程。美国机场与空管系统从“限量运行”到常态化需要花费几天时间进行调度磨合,各方均发出提醒,短期内仍可能出现航班延误和取消的情况。
财政方面,此前暂停的政府采购、拨款、审批与执法检查都需要进行批量的追赶补课,从法院事务到食品药品审批,再到金融证券审查等,都会迎来密集的工作排期,美国政府和承包商的现金流压力也会集中暴露。理顺这些事情,可能需要花费数周时间。
距离下次“停摆”可能不到3个月
虽然这次创纪录的“停摆”刚刚结束,但美国触发“停摆”的政治机制没变,两党的争斗没变,下次“停摆”已经在路上了。
这次的临时拨款法案只能维持政府运行到明年1月30日,距今不到3个月。届时如果两党谈不拢新的预算,那美国政府就又要“停摆”。二百万联邦雇员又要被停薪,航班又要大面积延误,博物馆和国家公园也又要关闭。
两党争斗的核心问题并未解决:即延长奥巴马医保补贴。民主党此前曾警告,如果国会不采取行动,数百万美国人的医保保费和自付费用将大幅上涨。
对此,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共和党人约翰·图恩向民主党人承诺,最迟在12月第二周,将就延长即将于年底到期的《平价医疗法案》加强型补贴进行投票。而众议院多数党领袖约翰逊则拒绝承诺在众议院举行任何投票。
但已有共和党人发出警告,如果不采取行动防止医保费用大幅上涨,共和党会在未来的中期选举中遭受重创。
外界普遍注意到,美国两党能达成共识的难度越来越大。少数民主党人选择和共和党合作“重启”政府后,民主党参议院领袖舒默成了 “众矢之的”,大量民主党人要求他辞职,因为他 “没拦住温和派向共和党倒戈”。在激进派眼中,哪怕让政府继续“停摆”,也决不能向对手妥协。
有人指出,维持政府运转和维持自己政治地位这两者中,美国政坛领袖们现在只能选一个。在这种趋势下,3个月后的下一次“停摆”危机,美国又将如何应对?
监制丨郑弘
制片人丨赵新宇
主编丨孙蒙
编辑丨吴啸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