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红色文化的破圈与守正:从抗战强音到青年回响
2025-11-14 00:20:15来源:光明网编辑:胡君颜

  编者按:大江奔流,激扬青春浪潮;薪火相传,燃动理想之光。2025年,光明网策划推出“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系列融媒体报道,邀请青年学者溯源长江沿线,探访革命圣地延安,亲历生态治理的壮阔实践,感悟红色血脉的赓续传承,在见证山河巨变中触摸时代脉搏,生动讲好中国故事背后的精神力量和实践伟力,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本期视频,邀请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同媛,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及其在当代青年群体中的“破圈”传承。

  

  【文字实录】

  大家好,我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王同媛,也是革命军人的后代。

  

  这一次,我非常有幸来到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此刻,我正站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旧址里。脚下的黄土、斑驳的窑洞、墙上挂着的老照片,仿佛都在诉说着八十多年前的烽火岁月,也在生动展现红色文化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这次走访让我不仅触达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更让我看到延安精神、红色文化在当代青年中的“破圈”传承,看到他们用青春星光点亮新的时代舞台,用青春力量镌刻新的时代印象。

  

  先说说这旧址里藏着的“精神密码”。当年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之际,正是国家危难之时,这里的文学家们没有躲在书斋里,而是挥起笔墨变成“武器”,搭起舞台当成“战场”。你看那间复原的音乐创作室,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当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用算盘辅助计算音符,创作出抗战最强音《黄河大合唱》。

  

  这首曲子一经问世,就快速传唱全国,鼓舞了前线战士,振奋了后方群众,凝聚了民族向心力——这就是最纯粹的精神力量。周恩来总理曾为之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它没有复杂的编曲技术,没有华丽的录制技巧,却用最真挚的表达、最接地气的声音,呈现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把“救亡图存”的信念传递到了每个人心里。

  

  再看看旧址的展览区,我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来参观的青年人特别多。他们不仅非常认真地了解每一件展品的历史故事,还不时和同伴你来我往地探讨在实践中受到的启发。作为老师,我特别感慨,这些年轻人不是在“打卡”,而是真正“入脑入心”。

  

  出发前,我带学生做过一个调研,发现有不少“00 后”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红色文化。像大学生群体的“延安精神”主题摄影展、百米画卷创作大赛;还有以大学生视角切入的,为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创作的微短剧《归来方知山河重》等等。这些年轻人懂技术,更懂青年群体喜欢什么,他们用专业所长、用生活热情,让红色文化有了新的模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这是革命先辈用热血与信念铸就的宝贵财富,是跨越八十余载依然能点燃青年理想的强大动力。不忘历史、不忘来路,方能坚定信仰,砥砺前行。

  

  当历史的厚重遇上青年的创新,当传统的思维融入现代的实践,红色文化不仅能 “传下去”,更能在新时代 “活起来”,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奔赴理想、建设祖国的重要力量。我们要以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红色文化,感受中国红色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精神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才是我们向峥嵘岁月最真诚的致敬。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