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张帆、陈坚、乐观):11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意创新合作周在北京和杭州举行。与会意大利科技、医疗、教育等领域专家在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重要平台持续推动两国科研机构、企业和高校深化合作,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积累了丰硕成果。各方正积极推进新的合作项目,深化人才交流培养,推动两国科技创新领域实现更深层次融合。未来将结合中国“十五五”规划建议内容,聚焦科技研发和成果应用,开拓更多合作机遇。
在本届创新合作周开幕式上,中意两国合作机构签署了14项合作协议。其中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多家下属研究所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北京化工大学等机构签署了多项在极地科研、可持续材料研发等方面的协议。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副主席弗朗西斯科·斯维托表示,基于过去十余年积累的成熟经验,双方将继续共同规划合作项目,深化人才交流,推动科技创新合作结出更丰硕成果。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副主席 弗朗西斯科·斯维托
“我非常重视与中方的合作,正如我们刚刚看到的,中方多家研究机构与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下属科研机构签署了多项谅解备忘录。这些合作起步很好,正朝着更好的方向推进。正如两国部长在致辞中提到的:双方均对进一步加强合作表达出强烈意愿,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生命科学、机器人技术等重点科研合作领域。我相信,经过双方共商合作主题,凭借已有的成熟经验,持续推动人才交流,将会加速双方的深度融合,催生出超越当下的合作成果。”
值得关注的是,由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东畔科创中心与意大利机器人国家能力中心共建的“中国意大利机器人(北京)研究创新中心”成为本届合作亮点。双方将围绕“全面健康”领域,共同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于一体的创新平台。意大利机器人国家能力中心首席科学家保罗·达里奥表示,两国科研机构均具备顶尖研发实力,合作关键在于优势互补、共克难题,对机器人领域的合作前景充满信心。
意大利机器人国家能力中心首席科学家 保罗·达里奥
“创建该中心是一项全新挑战,它不同于我们既有的学术合作协议,而是要求我们携手攻坚克难,通过汇聚跨学科资源,包括科研人员、企业以及终端用户,共同研发最终能转化为产品的解决方案,比如共同研发可用于外科手术、康复治疗或服务于个人健康的生物医学设备。这项合作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仅要融合两国科研力量,更要整合两国企业资源。事实上,北京地区拥有卓越的科研实力,意大利高等院校,特别是我们所在的比萨地区同样具备顶尖研究水平,当前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双方优势,共同应对这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我们坚信能够赢得这场挑战。”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如今,中意合作已延伸至这一共同关注的领域。意大利国家高等卫生研究院院长罗科·贝兰托内指出,两国在医疗技术领域具有显著互补优势,结合人才交流培养,必将推动务实合作取得新突破。
意大利国家高等卫生研究院院长 罗科·贝兰托内
“意大利国家卫生研究院在老年群体分析与健康干预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相信能为中国老龄群体健康事业发展作出贡献。我们也能从中国汲取在个性化医疗和可穿戴医疗设备领域取得的重大技术成果。通过这些技术,每个人都能够在家中进行健康监测,相关数据将实时传输至医院。从我就任意大利国家高等卫生研究院院长以来,对华合作始终是我的重点方向,甚至专门设立了负责对华合作的部门,已分别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签署重要协议。未来数月内,中国研究人员将赴意大利参与实验室工作,意大利专家也将陆续来到中国。因此我们的合作已超越预期,进入务实新阶段。”
意大利教育界同样密切关注中国“十五五”规划建议中的科技创新部署。意大利大学校长联合会主席、费拉拉大学校长劳拉·拉马乔蒂表示,意方高度重视中国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期待通过高校间的知识技术交流,开拓更多合作领域,挖掘科技研发与产业协作的巨大潜力。
意大利大学校长联合会主席、费拉拉大学校长 劳拉·拉马乔蒂
“我相信未来五年中意合作拥有广阔发展空间。当前,数字化转型、绿色转型、气候变化等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这些领域正深度影响着我们的科研活动,也亟需在国家间构建合作桥梁。意大利对中国的技术研发成果抱有浓厚兴趣,我认为双方应当加强知识互通与技能传导,探寻更多合作契合点。我们必须更深入地了解彼此正在推进的科研实践。中国制造业近年来突飞猛进,无论在科研层面,还是与制造业企业的产业协作层面,都蕴藏着大量待开发的合作机遇。我相信对话是推动共建共享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