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昨天(17日)发布,“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建设的4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主导产业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率先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总产值超3万亿元以上,逐步形成以园区引领农业现代化的良好格局。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以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通过“生产+加工+科技+绿色+品牌”,聚集科技、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形成建设水平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十四五”时期,4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全链条升级。2024年园区内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平均达到3.2∶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59,培育了五常大米、安化黑茶等近60个价值超百亿元的农产品品牌,较2021年实现翻番。2024年产业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高达2523.2亿元,占全国比重34%。
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产业园与1800家省级以上科研院校建立产业技术研发平台,组建主导产业专家团队达3700多个,集成研发和应用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建设了一批无人农场、楼房养猪等智慧农业场景,孵化出海南万宁红瓜子斑、北大荒七星农场自动驾驶大马力农机等一批创新成果。
县域富民支柱产业加快壮大。目前,产业园平均总产值超90亿元,其中,98个产业园总产值超100亿元。2024年园区内70%以上的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园区内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万元,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破瓶颈优生态
激活农业全链发展“园”动能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如何破解产业链条散、加工附加值低等短板,率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一起走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寻找答案。
在浙江嘉兴秀洲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水稻生物育种实验室不久前刚刚建成。这几天,园区内外的企业机构陆续前来选育稻米新品种。
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黄海祥:在这里不仅可以鉴别水稻品种的品质,而且可以对重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机理解析,加速新品种的选育。
秀洲区现代农业产业园2024年通过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开始建设,依托鱼米之乡的区位优势,聚力打造“长三角种业硅谷”。
记者在产业园的水稻生物育种室看到,从生物分子育种检测、稻米品质分析,到田间生物表型监测,60多种先进的育种专业设备一应俱全。实验室还打造了开放的育种共享平台,为稻作育种单位提供专业助力。
嘉兴市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谢民:实验室共有60多种仪器设备。传统的育种依赖自然变异和杂交筛选,周期比较长,需要8年至10年。通过生物育种技术,可以精准定位优良的性状基因,缩短育种周期,大概3年至5年就可以了。
记者了解到,秀洲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一年多来,包括水稻生物育种实验室在内的33个项目进度过半。种业创新突破建成3个万亩生产基地,育成审定新品种12个,制繁种面积超2.5万亩,四大家鱼每年繁育种苗5亿尾,种业产值近3亿元。
嘉兴市秀洲区副区长 邓建华:我们已经培育了两条产值10亿元以上的全产业链,通过园区的建设,集聚28家农业龙头企业。
一二三产融合、科技赋能加速重构产业生态,形成了“生产+加工+科技+绿色+品牌”的全链条协同发展新格局。目前,产业园农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75亿元。
(总台央视记者 梁丽娟 王凯博 田琪永 陈晓洋 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