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巴西贝伦进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已进入第二周,按计划将于当地时间11月21日落下帷幕。
目前,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各项谈判正加速推进,以确保在会议结束前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据大会主席团17日发布的消息,将争取在本周中期就气候融资等重点议题达成共识,并在21日会议闭幕前形成大会成果文本。
据路透社网站报道,巴西总统卢拉将参加19日举行的会议,为气候谈判注入新的政治动力。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长聘、特聘教授于宏源:
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提出的两阶段谈判计划,延续了全球气候谈判的常见模式——先确立方向性目标并达成原则性共识,再通过后续谈判进行调整和完善。
尽管存在地缘政治和经济压力,但在原则性共识的基础上,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仍可能推动部分关键议题取得进展。比如说,《巴黎协定》规定的气候资金来源、分配及实施效果监督和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s)落实等方面。
美国“缺席”、欧盟“退缩”下的挑战
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危机,必须依靠各国协调行动。但部分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在这一议题上的消极态度,对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的谈判成果构成挑战。
据了解,美国联邦政府今年没有派出任何高级别代表出席贝伦气候大会,这是自1995年首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以来,美国联邦政府首次缺席这一重要会议。
《华盛顿邮报》网站发表的文章认为,尽管美国缺席贝伦气候大会,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仍将继续。
欧盟方面,其成员国赶在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开幕前通过的2040年减排目标呈现出“名义雄心、实质妥协”的特征。
根据欧盟成员国11月5日达成的共识,到2040年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较1990 年的水平减少90%,但通过允许成员国使用5%的国际碳信用额度,并在未来可能再放宽约5%,使欧盟实际减排目标降至85%乃至80%。对于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欧盟采纳了66.25%-72.5%的宽幅范围。
路透社网站报道认为,欧盟达成的2040年减排目标显示了其气候雄心与现实困境的博弈。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长聘、特聘教授于宏源:
传统上,气候谈判围绕资金、技术、减缓、适应等议题展开;但在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上,关于气候变化这一科学共识也受到挑战,无疑增加了谈判难度。
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就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NCQG)达成一致,决定由发达国家带头,到2035年每年至少为发展中国家筹集3000亿美元用于气候行动。但要实现这一承诺,目前仍缺乏具体落实机制,这对发展中国家开展气候行动造成了严重影响和阻碍。
据彭博社报道,包括马绍尔群岛、哥伦比亚等数十个国家正在推动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以制定摆脱化石燃料使用的路线图作为其主要成果。
彭博社网站报道截图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长聘、特聘教授于宏源:
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国家面临气候引发的生存危机,本届气候大会的谈判重点聚焦"损失与损害"机制和气候适应资金,旨在借此帮助这些国家应对气候影响。
与此同时,目前部分发达国家立场逆转,重新推动使用化石燃料,使得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达成的各国要“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在能源系统中转型摆脱化石燃料”的共识面临倒退风险。
于宏源同时强调,尽管全球气候谈判面临诸多挑战,但气候变化作为全球公共产品需要集体行动。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通过团结协作,有望推动国际气候合作在曲折中前进。
来源:环球资讯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