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吉林、新疆、河北等的知名雪场,普遍比去年提前半个月开放,而且雪道上的身影也从专业玩家逐渐延伸到亲子家庭、年轻学生。冰雪运动也不再是北方专属,更不再是冬季限定,冰雪消费正从季节性娱乐升级为全民乐享的生活方式。
数据显示,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已从2015年的270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80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这股热潮不仅点燃了大众的消费热情,更带动了装备制造、目的地运营、旅游服务等全产业链的蓬勃发展。中国制造如何凭借技术创新在冰雪经济的蓝海中强势崛起?
冰雪装备是冰雪经济的核心支柱,曾经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如今,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突围,从核心材料到终端产品全面突破,产能产值同步飙升,更形成了区域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近年来,吉林一家化纤生产企业成为国产冰雪装备的“材料脊梁”,企业负责冰雪产品开发的工程师路阳告诉记者,碳纤维材料的国产化突破,让我们打破了国外企业在高端滑雪装备领域的垄断。
路阳:我们自己上了一条生产线,初期我们做的是全面层的碳纤维雪板,今年又逐步推出了较为常规的部分碳纤维的雪板。通过新材料在雪板里的应用,能够跻身于现在市场的激烈竞争当中,使国产品牌也能跟消费者、滑雪爱好者见面,把原本被国外品牌占据的雪板市场,逐步转化为国产个人装备的主场。这也是我们国有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山东济宁嘉祥县是滑雪手套的重要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滑雪手套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2.58%,国际市场份额占我国滑雪手套国际市场占有额的76.38%,居全国之首。作为当地冰雪运动服饰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负责人陈建华向记者介绍,他们近两年开发的电加热手套每年出口几万双,成为滑雪手套市场上的热销产品。
陈建华:我们开发了锂电池电加热手套,用电加热片,加上一个锂电池给它充电,适合高寒地区,不管是户外探险、爬山还是北极科考,都可以用这种锂电池电加热手套。
今年,该企业在国内的销售额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出口额增长了8%。小小的滑雪手套,一头儿连着滑雪场上的广大客户,一头儿连着面料、配件、绣花等20多个配套环节的产业链。陈建华介绍,公司带动了附近乡镇包括300多个行政村约27000人的就业。
陈建华:我们的总部加卫星工厂模式非常好,它将产业链条进行了细分。总部位于我们手套产业园,主要功能是样板生产车间、研发、设计、检验、仓储、物流;微型工厂遍布全县300多个行政村,几乎每个村都有1至2个微型工厂,主要聚焦缝制环节。通过这样的一个商业模式,它就是把这个产业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每一个环节就各自聚焦自己最擅长的部分,这样提升了效率,也增强了我们产业链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冰雪旅游课题组测算,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增冰雪旅游相关企业约2032家;从事与冰雪旅游相关的企业数量近1.3万家,比2023年增长达17%。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韩元军表示,目前,以冰雪旅游为核心的冰雪经济生态体系已经形成。
韩元军:冰雪经济产业链长、关联产业多、市场规模大、发展潜力大,是带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潜力产业。从冰雪装备产业发展情况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15个大类冰雪装备器材产品体系,基本实现了从头到脚、从个人到场地、从竞技比赛到大众运动的全产业链的冰雪装备器材生产制造。
定制化、场景化发展
冰雪消费提质再升级
“后冬奥”时期,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强力的政策创新和高品质的产品供给,推动冰雪旅游加快向大众化、品质化、数字化转型,冰雪旅游已经进入越来越多老百姓的生活空间、消费选项。随着冰雪经济的发展,曾经的“看雪”“玩雪”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冰雪旅游的新“赛道”,正日益显现于“雪外”,也就是与冰雪相关却又超越冰雪本身的多业态融合。
从演艺到美食,从民俗到文创,从数字技术到研学教育,冰雪旅游的边界不断拓展,让冰雪变得更好玩、更有内涵。那么,今年冰雪季的热门目的地都有哪里?旅游服务如何以定制化、场景化模式助力冰雪消费提质升级?
旅游电商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冰雪季的热门目的地包括哈尔滨、沈阳、乌鲁木齐、长春、呼伦贝尔、阿勒泰等地;预订冰雪旅游产品的用户中,南方游客占比超70%。
冰雪目的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中国企业正通过全方位的服务创新优化消费体验,推动冰雪旅游向“深度体验式”度假转变,将冰天雪地转化为可持续的金山银山。
新疆可可托海国际滑雪度假区,2024年雪季日均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其中90%为疆外游客。度假区企划部经理李相宝介绍,通过改造提升23条雪道,修建标准U型池与专业训练场地,为游客提供“专业体验+舒适保障”。
冰雪消费的持续升温,对旅游服务的专业化、个性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室内冰雪项目的崛起更成为打破地域与季节限制的关键抓手。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的一家冰雪世界,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是一座将滑雪、娱雪、冰雕区及冰区娱乐项目集于一体的长三角超大室内冰雪娱乐城。冰雪世界客服经理梁通告诉记者,随着冰雪热在全国各地兴起,南方的市民游客也跃跃欲试。
梁通说,冰雪娱乐城开业两年多以来,游客数据持续亮眼,仅今年11月以来,已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近300%。娱乐城还上线了酒店+滑雪,酒店+冰雪小镇的套餐,拉动了休闲度假人群的冰雪消费。
浙江省体育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浙江全省已建成冰雪运动场地45个,其中滑冰场地22个、滑雪场地23个。场地数量的稳步增长与业态的不断丰富,既印证了南方冰雪消费市场的扩容潜力,也为旅游服务的升级提供了坚实载体,推动冰雪经济在南北全域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
需求更多元
“冰雪+”玩法受追捧
要乘上冰雪旅游的“东风”,离不开创新与融合。不论是北方因地制宜打造的“景区+新兴业态”模式,还是南方在“无雪可依”的土地上创造出的“室内滑雪+潮流运动”模式,都是对冰雪产业链的不断延伸。这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跃。那么,怎样才能练好“雪外”的功夫,让“冷资源”长久地热下去?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冰雪季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冰雪+”创新玩法受到追捧。各地文旅部门和雪场纷纷推出雪屋火锅、围炉煮酒、冰钓、雪地摩托等项目,吸引游客体验“冰火两重天”。
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韩元军表示,我国冰雪旅游正从资源驱动走向设施、服务驱动,冰雪资源吸引人,暖心服务留住人。
韩元军:新理念引领冰雪旅游目的地跨越式发展,建设友好型冰雪旅游目的地成为全行业共同的价值追求。以往冰雪目的地竞争主要靠产品,现在更强调服务、配套设施等,强调人的温暖服务、热情好客。冰雪旅游目的地、冰雪企业更加关注全链条、全环节服务,更多地站在游客视角提供产品和服务。
与此同时,随着新雪季的开启,中国正成为全球冰雪旅游爱好者的新兴目的地。数据显示,国庆后至春节前,使用非中国护照预订国内航班的订单量同比增长13.58%,哈尔滨、大连、长春、阿勒泰等地成为外国游客的热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