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雨晴):在数字技术重塑世界秩序的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燎原之势“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又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时代之问,“人类用AI画出来的图还是人的作品吗?”。带着这个疑问,全球首例“AI文生图”案主审法官、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庭长朱阁在接受国际在线记者专访时给出了答案。
画龙点睛:司法回应 关注人的创造力保护
北京互联网法院公众号“AI文生图”案资料图
2023年2月,“AI文生图”案原告使用当时主流的AI绘画大模型生成图片,为获得最终作品,他输入了上百条正向与反向提示词,多次调整模型参数,连续进行三至四轮修正,最终得到满意的第四张图(涉案图),并发布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随后,被告下载该图、去除水印,并配文发布于另一社交媒体平台。原告遂向北京互联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被告构成著作权侵权,要求道歉并赔偿损失。
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庭长朱阁
朱阁回忆,当时的争议焦点一度十分尖锐:“原告既没有执笔作画,图像是由机器生成的,他如何能成为作者?”但她很快意识到,问题的核心不是比较“人和机器谁贡献更大”,而是判断“人的智力投入是否达到了著作权法所要求的独创性门槛”。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详细查明了涉案AI绘图模型的技术机理:“大模型不是存储一堆眼睛、鼻子、嘴再进行拼接,而是在用户提示词的引导下,从无到有生成新的内容。”在她看来,这项技术的颠覆性恰恰在于,它不是替代创作者,而是成为一种更强大的“创作工具”,如同当年照相机的出现重新定义了艺术生产方式。
为了说明司法判断的关键逻辑,朱阁举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不是在衡量机器和人谁投入得多,就像成语‘画龙点睛’,有时最关键的那一笔恰恰来自于人。著作权法始终关注的是对于人的创造力的保护。”
殊途同归:以人为本 这一判决引发全球关注
面对全球对“AI生成内容能否成为作品”的激烈争论,北京互联网法院更关注产业发展和用户权益。朱阁直言:“如果要等立法明确‘AI生成内容是不是作品’,产业的发展会被悬在空中。司法必须在现行法律框架下,为现实问题给出答案。”
在她看来,人工智能时代蕴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机会——让拥有审美但缺乏传统绘画技能的普通人,也能成为创作者,并通过版权获得真实收益。“如果不给他们权利,AI就只是玩具;一旦赋予权利,它就是生产工具,是新的生产力。”
这一逻辑,正在成为中国数字经济时代司法创新的典型写照。
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孙铭溪介绍,最终法院认定图片生成的过程如果体现了人的智力投入和个性化表达,那么这幅作品就是人创作的作品。AI始终只是人的工具,著作权应该由使用工具的人来享有。
该判决迅速引发了全球关注,有人评论称其“用70美元判赔释放了万亿美元市场”,美国、德国、日本等多国机构和学者对本案判决书进行了深入研究。
朱阁注意到,在案件审理同期,美国版权局也收到了大量AI生成图像的登记申请,国际需求几乎同步迸发。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版权局在其《可版权性报告》中专门描述了北京互联网法院本案的判决逻辑与细节。2025年,美国版权局开始允许此类作品以“汇编作品”形式登记。尽管中美两国在作品分类形式上有所差异,但朱阁认为:“即使路径不同,本质都是承认人的创造性劳动——是殊途同归。”
中国智慧:走向世界的会客厅,中国互联网司法向前一步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网络法治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论坛以“建构人工智能良法善治共识”为主题,聚焦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人工智能治理中的制度探索,深入讨论AI时代面临的共同挑战及各国构建AI良法善治的方法路径,为推动人工智能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可操作的实践范式。朱阁受邀出席论坛。站在国际视角,中国法院的这份裁判,为回应AI时代的重大法律问题,树立了全球的司法标杆。
据了解,自2018年正式挂牌以来,北京互联网法院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会客厅”,成为向世界展示互联网司法中国方案的重要窗口。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来自138个国家和地区的3300余位外宾走进该院。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管办主任李文超介绍,时任国际法院院长优素福曾评价,互联网法院“为司法活动的未来样式奠定了基础”。
新加坡国立大学官网截图
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探索持续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赞誉。新加坡国立大学在研究“AI文生图”案件时指出,法院通过“智力投入”和“个性化选择”标准认定人类用户为版权主体的判决,被认为“可能对全球AI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印度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官网截图
印度国际商事仲裁中心亦将北京互联网法院列为全球在线纠纷解决(ODR)的典范,高度评价其高效的司法模式,称其为“可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的范本”。
坚持“网上案件网上审理”,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在以数字化手段回应数字时代的问题。它以裁判树立规则,以规则推动治理,为全球互联网司法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中国智慧”。正如“AI文生图”案所展现的,这类争议并非简单的“黑白判断”,而是为兼具法理、技术与伦理的多维分析提供裁判新思路。
来自世界的参访者走进这家法院,看见的不是一套“展示品”,而是中国法院以开放姿态参与全球数字法治建设的诚意与决心;听见的不是单一答案,而是在共同问题之下,各国携手探索未来司法模式的创新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