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视频丨首批状态良好!“月壤砖”的太空之旅都完成了哪些任务?
2025-11-25 15:09:15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编辑:陆华宇

  经过为期一年的舱外暴露实验后,首批用于月面建造研究的“月壤砖”样品,日前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顺利返回地球。科研人员经过开盖检测,确定首批“月壤砖”样品状态良好。

  此次返回的编号R5样品单元共34块“月壤砖”,总重约100克。刚刚历经了一年时间的太空辐射、大温差等极端环境考验。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副教授 周燕:打开盖子第一眼发现样品状态是良好的,并没有之前预想到的陨石、空间碎片冲击造成的坑、孔洞等,没有肉眼可见的明显缺陷。第二,颜色比上行之前变浅一点点,这个还需要根据后续更深入的实验研究来发现。

  这批模拟“月壤砖”由科研团队根据真实月壤成分配制出模拟材料,采用热压烧结、电磁感应烧结和微波烧结三种成形工艺制成,抗压强度是普通砖的3倍以上。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研究生 秦乙恒:在上行的样品中,有一部分是完整的样品,有一部分是预置了45度对称缝的样品,主要研究的是经过空间站长达一年的飞行环境后,在力学性能上有什么变化。

  “月壤砖”的太空之旅主要验证三大关键性能,包括力学性能、热学性能以及抗辐射性能。首批“月壤砖”在太空实验期间,科研人员还在地面进行了一系列同步实验。

  周燕:目前开展的地面研究,包括烧结的月壤砖以及月壤构件,未来都是为了服务月球基地建造所用的。这些月壤砖在空间高低温循环、空间各种质子粒子的辐照之下性能是如何演化,这是我们非常关心的。

  “月壤砖”太空实验将持续三年 分批返回

  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空间科学与应用项目“模拟月壤烧结样品的空间服役性能与工艺优化研究”,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负责,整个周期为3年,项目研究成果将为后续月球基地建造提供核心科学依据。通俗来说,送模拟“月壤砖”上太空,就是为了搞清楚如何在月球造出最为适宜的建筑基石。

  去年11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制备的74块模拟“月壤砖”由天舟八号货运飞船送往中国空间站开展舱外暴露实验。据了解,相较于地球的模拟实验环境,空间站的外部环境与月球环境在高真空、大变温、强辐射等方面更为相似,这些“月壤砖”被放置于空间站舱外暴露实验装置中,整个实验周期为三年,每年都取回一批样品进行研究。

  周燕:第三年下行后,有更多横向比较之后,我们可能就要揭示它们的规律。可以推测到5年、10年、20年月壤砖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服役变化趋势,甚至最终把月面与空间站环境进行一个对比,最终推导到月球上。

  “将一瓶矿泉水重量的材料运往月球要花费20万美元”,人们用这个高昂的成本来描述星际运输。这意味着,未来月球科考站建设的关键在于“就地取材”,直接利用月壤、太阳能、矿产等月面原位资源,制成不同规格的“月壤砖”,再通过机器人像“搭积木”一样实现原位建造。目前在空间站进行的“月壤砖”实验,就是为了提前获得更接近月球表面的实验数据。科研团队还创造性地提出,利用月壤烧结出榫卯结构的月壤砖,来搭建月球屋。

  周燕:现在看来只是一块月壤砖,但是未来若干年以后,可能未来的“广寒宫”,中国的月球基地就是由这么一块一块的月壤砖逐步堆建起来的。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