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天津    |    直播·视频     |     热点专题    |     数字天津 
文艺赋美乡村 打造“津字招牌”
2025-11-28 09:09:00来源:天津日报编辑:袁艺航责编:王悦阳

  原标题:2025年“农民点戏 戏进农家”乡村绝活秀乡土文化能人展演活动(静海站)举行 文艺赋美乡村 打造“津字招牌”

 昨日,2025年“农民点戏 戏进农家”乡村绝活秀乡土文化能人展演活动(静海站)在友发钢管创意园举行。

  昨日,2025年“农民点戏 戏进农家”乡村绝活秀乡土文化能人展演活动(静海站)在友发钢管创意园举行。活动以“文艺赋美乡村”为主题,借助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和非遗技艺展示,不仅展现了静海区文化底蕴的深厚,还体现了乡村振兴中基层文化的蓬勃生机。

  展演以飞扬舞蹈队《美丽中国》开场舞启幕。随后,静海区乡土文化能人轮番登场,展示书法、声乐、器乐、柳编、武术、戏曲、盒子花制作等技艺,既体现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的理念,也让现场观众沉浸式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舞台上,文化能人们各展所长:刘智莉分享了题为《从缝纫机旁到笔墨人生》的奋斗故事;姜连贵以一曲《西口情》深情开唱,醇厚歌声中饱含对家乡的眷恋;来自“乐器之乡”蔡公庄镇的付广成带来萨克斯独奏《搀扶》,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和谐乐章。

  非遗展示环节格外引人瞩目。柳编是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俊艳展示了胡连庄杨氏手工柳编技艺《匠心:十指间的经纬乾坤》。她巧妙运用柳条、马绊草等普通原料,在沿袭传统编织技法的基础上,创新融入绢花、串珠等现代元素,让拥有百年历史的柳编技艺焕发新生机,更将这门中国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推向了世界舞台。杨俊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我们的柳编产品远销欧洲、中东地区,我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柳编,也带动更多乡亲过上好日子。”

  接着,周志国、郝连新等联袂献上功夫表演《武魂:气吞山河耀华章》,赢得喝彩。周志国展示了静海太祖门“苗刀”技艺。师承武术名家孙金生的周志国介绍:“太祖门的传人于1926年在静海镇创办‘静海国术馆’,当时影响深远,各地学习者慕名而来,始终以师徒模式传承。”郝连新则展示了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翻子拳(台头翻子拳)。今年63岁的郝连新介绍:“台头翻子拳的传承始于民国初期——当时翻子拳名家‘赛时迁’张澜被聘请到台头镇传授技艺,至今已传承五代。我从9岁就开始练拳,已练了50多年。”

  此外,戏曲与传统工艺展示也为展演增添了别样色彩。郑兆峰、马竞香演绎的河北梆子《大登殿》选段,尽显传统戏曲魅力;郝同丰带来的刘上道盒子花制作技艺展示《开合间的奇幻天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光电技术巧妙融合,奇幻效果让人耳目一新。“盒子花制作技艺有260多年历史,源自刘上道村刘万德,他早年修皇宫时学成后带回村里。”81岁的郝同丰介绍,这门技艺于1990年左右中断,直到2023年才得以恢复,如今已创新出龙、凤等50多种模型,加入灯光装置,还赴全国各地表演。最后,韩桂敏带领心连心艺术团献上红歌联唱,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演出在歌舞《和美乡村》中落幕。

  据悉,“农民点戏 戏进农家”乡土文化能人展演系列活动将持续推出精彩内容,打造“津字招牌”文艺品牌,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持久动力。(记者 王洋 摄影 姚文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