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凌晨,缅甸克钦独立军、德昂民族解放军和果敢同盟军等几支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对掸邦木姐地区和木姐105码贸易区附近多处军方、警方哨所发起武装袭击。
今天是冲突发生的第三天,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来到了位于云南德宏州芒市芒海镇的一处难民营采访,让更多人看到战火下,难民的生活现状。
46岁缅北农民带了一百多名难民来到中国
戴着一顶牛仔遮阳帽的保山,坐在云南芒市芒海镇的一个处所里,这里是他和诸多难民们临时的居住地。
三天前(20日)的下午,保山带着一百多人,带着锅碗瓢盆等紧要的生活用品,从界河那边走了半个小时到了中国境内。
保山说自己是一个本分的农民,由于缅北战事再起,“大家都吓得往中国跑,觉得这里很安全。”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在芒海镇一处难民安置点看到,这些中国民政救灾用的帐篷都提供给了这些难民所用。
一位难民坐在地上,望着河对面发呆,他说他的家就在对岸不远处。
孩子们在一旁天真的玩着,不少家长对着对面高山下的建筑群指指点点——那里是他们的家。不过这几天,战火在他们的故土燃烧,“就在今天上午,直升机、轰炸机、大炮,不停的响,大家都在界河这边看。”
保山有三个孩子,他指着最小一个才7岁的孩子说,他们一家人没有人当过兵,也从来没想到过家园被战火燃烧。
保山家的女人们和其他逃难的女人们带着孩子围在宽阔的院落中吃着晚饭,咸菜、莴笋丝等简单的几样菜,在他们旁边的一个背篓里,里面还装着几个盛菜和盛饭用的盆子。
“听说打仗了,当兵了来了,我们就开始跑,就带了这么点东西,还有一点大米”。一个难民说,恐慌的心情掩盖不了他们当时内心的惧怕。
进入冬季的勐古河并不宽,只有10多米,也不深。很多难民都是通过这条流淌在中缅边境的河流越境而来。
保山说,他当时就是通过这条河,带着100多个人跑到中国来的,“我们需要安全,直到进入中国境内,我们才感觉到了踏实。”
难民们听着枪声,望着对面的家,“有家不能回”。
晚饭后,中国边民孔恩崆走到保山他们居住的处所,这个49岁的景颇族汉子指着对面说,这几天接连打仗,炮声隆隆的,弄得大家都担心,还好这里没有人因流弹而受伤。
孔恩崆认为,过到中国来的难民都是“自己人”了。
“中国政府很关心难民,给他们提供吃的、住的,一切安置的都很好。像我们这些本地的边民,更应该像兄弟姐妹一样对难民,难民是朋友。这是我的感想,真实内心话。”孔恩崆说,他为中国政府感到自豪。
一家十口挤在一口12平米的帐篷里
在距离中缅边境500米左右的一处空地上,十几座临时搭建的帐篷组成的难民营成为了缅甸勐古部分难民临时的家。
据芒海镇的居民介绍,芒海镇与勐古仅有一河之隔,所以发生军事冲突后,很多勐古人都逃到芒海镇了。
在难民安置点,这家人正在吃晚饭。
22日晚上19点42分,站在难民营的警戒线里,偶尔还能听见不远处传来的枪炮声,而每当爆炸声响起,都会引起难民营小小的骚动。“不知道谁家又被误伤了。”有人小声嘀咕着,但除了面对财产的损失,更多的难民希望能早点结束这场军事冲突。
今年40多岁的缅甸人杨怡萍(音)是一名家庭主妇,她带着一家老小已经到难民营2天了。“我们家里有10口人,其中有5个孩子,20号我们就都过来了。”杨怡萍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自己的家就在河对岸,但是现在不敢回去。“太可怕了,枪和子弹不长眼睛。”
据杨怡萍介绍,目前中国政府提供给自己的帐篷空间有12个平米左右,刚好够全家老小住在里面。
“晚上有些冷,不过我们过来的时候带了些毛毯,铺在帐篷里也算是刚刚好。”杨怡萍称现在难民营里偶尔会有人来卖糕点和其他食物,不过吃饭主要还是自己做。
随后,杨怡萍向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展示了她为全家人准备的晚餐,除了刚刚蒸好的白米饭外,还有蒸鸡蛋和咸菜。“现在这个情况,能吃上热乎的饭,就感觉很好了。”
晚饭时间,小孩们在吃晚饭。
在芒海镇难民营现场,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还注意到,除了衣服和被褥,有些难民还准备了柴火御寒。不过相比较早有准备的逃难者,今天刚刚抵达的人就显得很狼狈了。
“我是今天才刚刚赶过来的。”即将年满50岁的杨尚(音)是22日才抵达难民营的。“之前这里没打过仗,真的太吓人了。”
据杨尚回忆,之前缅甸也发生过武装冲突,不过战火从来都没有烧到过勐古。
“刚开始听说打仗了,我真没想太多。”不过随着杨尚的邻居和亲戚陆续撤离勐古,她自己也坐不住了。“家里面其他人都是先走的,我最后离开的家,把家里面锁得严严实实。”
对于何时才能回到自己的家,杨尚表示,现在只能看什么时候能和平解决了。
在难民营里,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还注意到,偶尔会有芒海镇的居民来这里看望亲戚,而每个人来串门的人,都会顺手带上一些食物或是御寒的衣物。
“现在只有孩子能开心的笑着打闹了。”芒海镇一名居民称。
勐古河边上的河岸亭被子弹击中。
新闻现场:
缅北战事胶着炮声不断 难民在中国获妥善安置
“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那边局势很不稳定,还在打仗,炮声不断。”在距离云南芒市芒海镇还有35公里处,一队正在进行检查的边防官兵对再三叮嘱。
这也就意味着,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将从此路真正进入边境,直击缅北战争以及战争带来的系列问题。
这是一座座由高山构成的峡谷,在接近芒海镇时,已有不少人站在公路边盯着下面的集镇进行观察,“今天打了一天了。”
硝烟味道渐重,芒海镇上遍布着警察和武装警察。
一个由5个人构成的家庭,正匆匆的抬着刚煮好的米饭,背篓里背着被子匆忙赶往难民营地。
芒海镇的难民安置点由中国民政部门的救灾帐篷构成,分为四列,这里可以容纳数百人。
这些难民安置点里的难民们,脸上很少有笑容——孩子除外。
中缅边境的勐古河,十来米的河道,隔着“两个世界”。
在中缅边境的勐古河上由一座桥连接着两个国家,不过桥头的店铺早已关门,桥上空荡荡的空无一人。
“没打仗之前,这里不是这样,很多缅甸的孩子在芒海镇上学,很多缅甸人到芒海镇去购物或走亲戚,真的像邻居一样。”一个难民说。
据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获得的最新消息显示,目前缅甸的战争双方已是胶着状态,多名匿名人士称,这可能是双方正在积蓄力量,寻找新的时间点,“会打出个结果来的。”
记者在难民营采访难民。
记者手记:
缅北连年战争不断 民众难宁静
自2009年缅甸果敢战争以来的7年,缅甸北部局势变幻莫测,战事不断。
当年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首次参加战争报道,在中国南伞镇的最南端,直击了前方三五十米的激烈枪战;并多次连线果敢特区主席彭家声,彭虽然每次都说有足够的打赢信心,但最终败北。
7年以来,缅甸北部冲突不断,武装力量也开始抱团——从一个特区扩展到了联军。
包括此次战事在内的频繁冲突的背后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在记者两次的采访中,缅甸北部的难民们说不清楚。
不过有一点毫无疑问,武装冲突暴发后,缅甸北部居民都会选择同一个路径——到中国来,他们认为这是最安全,也是最有保障的。
果敢战争期间,记者看到这些难民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妥善安置,战争之后,在中国口岸,中国边防人员帮助他们过境。
此次武装冲突期间亦然,在记者正处的难民安置点中,难民们都获得了妥善安置。记者采访期间,遇到几个芒海镇九年制学校的初三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不少都来自缅甸北部,他们在中国接受着良好的教育。
虽然从早到中午,直升机、轰炸机不停的在缅甸北部盘旋,地面上的炮声隆隆,但在下午消停了很长一段时间。
夜晚来临,从7点多之后的一个多小时内,记者身后不足千米之处的缅甸北部再次响起几声炮声。
这个夜晚并不安静。
战争不是难民们想要的,他们也不想让自己沦为战争难民。(记者/郎清湘)
记者在做现场直播。
听着炮声入睡的缅北难民们
这是缅甸北部军事冲突发生的第三天,初冬的阳光仍旧懒散的投射在芒海镇和勐古交界的勐古河上,这条河是中国和缅甸的国界,也是难民们淌河到中国之路。
住在芒海镇难民安置点的难民们告诉我,很多年过半百的人都没有经历过战争,这是第一次。
很多人脸上都写满了焦虑,他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回家,也不知道自己的家会变成什么样子,更不知道和平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到来,还是说和平只是暂时停火的一个决定。
22日晚上7点多,刚刚安静了两个小时的河对岸又响起了爆炸声。
晚饭后,难民们聚在一起聊天。
“没事儿,只是机枪声,没有放炮。”一个蹲在难民营警戒线里的年轻人对我笑着说,离这儿挺远呢,(流弹)打不过来。
在他的笑容里,我能感觉到一种无奈,从警戒线到河对岸最多也就700米的距离,但他面临着有家难回的局面。
在采访中,我问过几位采访对象同一个问题,你们想家吗?
但是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他们的答案是现在难民安置点挺好的,有吃有喝,最主要的是这里很安全。
随着夜幕降临,难民安置点的灯光开始逐渐熄灭,喧嚣的难民安置点开始归于平静和梦乡。不知道他们在梦境中会不会梦见,和平到来的那一天。
晚上8点,一声巨响声传来,对面炮声又响了起来,难民安置点中很多人将脸扭向自己的故土,除了黑暗中的点点灯光,已是漆黑一片。
(原标题:缅北战事再起,上游新闻走进难民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