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安徽             长三角一体化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大别山采风,民歌淌成河
2022-06-10 11:17:57来源:安徽日报编辑:刘旭东责编:赵滢溪

大别山采风,民歌淌成河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610085445

红色民歌剧《大别山之恋》 资料图片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一曲《映山红》飘过岁月唱响四海。大别山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河南信阳、安徽六安等地联手保护传承,传唱弘扬真实质朴、元气淋漓的大别山民歌,在歌声中接通历史文化血脉,流溢鲜明地域特色,氤氲浓郁生活气息。

  大别山民歌历史悠久,是秀丽多姿的民间文艺奇卉。六安市申报的大别山民歌,于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民歌在地域民俗生活的土壤中生长。六安曾整理搜集出版《大别山民歌精选》,连续举办了十一届大别山民歌会,滋养大别山民歌在当代社会的蓬勃生命力,维护其在当地百姓生活中群体化传播的自然生态。近年来,在鄂、豫、皖三省文艺界联手助推下,从抢救性保护到科学化保护,从民间歌谣到校园声乐,从山野田头到五湖四海,大别山民歌唱得更嘹亮、更“元气”,在歌声中接通历史文化血脉,流溢鲜明地域特色,氤氲浓郁生活气息。

  故事唱进新时代

  心想唱歌就唱歌,“以山而生、以水而传”的大别山民歌飘过峥嵘岁月而历久弥新。

  这种诞生于豫南、鄂东北和皖西南三个区域的原生态民歌,既有记录劳动生活,描绘采茶、打水、薅秧等画面的《茶妹子》《车水歌》《薅秧歌》,也有展现民间趣味的小调《对花》《放风筝》《一朵茉莉花》等;既有深情款款的《哥哥不来花不开》,也有活泼生动的《我打测歌考考你》;既有体现朴素智慧的《四季飘》,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对唱《对花迷》……大别山传统民歌,涉及田歌、山歌、号子、小调、灯歌、风俗歌和叙事歌等类型,颇为丰富多元。

  有人说,大别山的民歌,是在唱生活、讲故事。这其中,很多动人故事诞生在革命年代,优美的红色旋律镌刻于民族记忆。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旗帜竖起来……”,在传统民歌《八段锦》基础上创作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曾在鄂豫皖根据地广泛传唱,随着红军传遍大江南北,并被运用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成为永恒的红色旋律。

  巍巍大别山,山水相连,生生不息,文化荟萃,多姿多彩。

  深厚的民歌基础、丰富的民歌素材,激发了革命战争年代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智慧,也铺垫了当代音乐工作者的编创成果。如《再见了大别山》寄托着人民对大别山的眷恋之情;《郎在高山唱山歌》,在原有“慢赶牛”《郎在高山唱山歌》的基础上,扩容增加《唱歌的可是凡间人》《打一把苦菜当晚饭》等西路山歌素材,辅以伴唱手法,增添了山野之曲所特有的时空意境。

  而从满怀革命激情的《五月红杜鹃》,到弘扬新时代大别山精神的《情怀》等新创作品,因舞台化提升与传达,亦让传统民歌更好地融入了现代生活、抒写了当代人民心声、彰显了时代精神。

  如今,经过革命岁月的洗礼,大别山传统民歌激扬的旋律中仍在续写红色篇章。六安推出的大别山红色题材民歌剧《大别山之恋》,将传统民歌基调与大别山革命史实整合起来再度创作,并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进行艺术提炼和创新探索,充分抒发了革命老区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精神。

  山野歌声传进校园

  前不久,国家艺术基金“大别山民歌演唱人才培养”项目结项音乐会,以“新民歌专场”和“传统民歌专场”两场音乐会的形式举行。

  近年来,“非遗+高校”合作渐成趋势,大别山民歌也开启了院校培养模式。

  如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它不仅承担了国家艺术基金“大别山民歌演唱人才培养”项目,还作为大别山高校联盟的牵头院校,长期致力于大别山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此前,来自全国15名大别山民歌传承者成为首批学员,参加了为期3个多月的线上线下学习与实训。

  全国相关知名专家和大别山民歌传承人,进行理论讲解与演唱实践层面的精心授课;学员深入多个大别山民歌之乡进行田野考察与采风学习;民间口传身授式传承与学院时代化教学相结合,制定系统科学的规范性艺术教育方案……“大别山民歌演唱人才培养”项目,让往日由民歌手传唱的歌谣,得到全国专业声乐工作者的群体化传承与传播。

  据介绍,国家艺术基金“大别山民歌演唱人才培养”项目已成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案例之一。

  “面对大别山民歌,业内需要‘知其本、得其形、品其韵、扬其声’,并遵循‘小批量,高层次’的培训标准,培养一批演唱卓越、表演精湛、传播大别山音乐文化的高层次民歌演唱艺术人才。同时,院校需要拓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地域传统文化需要借助高校的专业力量进行针对性传承与传播,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正好契合二者之需求。”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说。从原生态到新风采

  大别山地区豫南民歌以徵调式为主,五句体结构居多,旋律质朴亲切;鄂东北民歌以四声音阶旋律最为突出,风格偏于宛转优美、缠绵悱恻,如同山泉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灵;皖西南民歌则多以五声音阶为主,音乐风格清新活泼,展现了吴楚文化交融相生的独特魅力。

  与其他地域性民歌一样,大别山民歌注重望风采柳、依辞而歌,源于生活而口耳相传、集体创作。

  多年来,大别山民歌不仅有民间班社团体和民间艺人的自发传唱与传播,还有基层文化个体经营者的商业推动,以及政府文化部门和专业艺术工作者的非遗传承推动。而眼下,更为重要的是亟需高等院校艺术师生群体的沉浸融入式传承,其中融入教学是赓续文化血脉的重要途径。

  “在申报项目之初,主要凭着喜欢演唱和乐于传承的激情来做的。后来,随着培养环节的推进,认识到它的意义不止于此,专业人才的培养将会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曙光,通过对不同区域大别山民歌的对比分析,能进一步深化本体认知,扩展艺术视界,明确音乐文化身份,带动音乐工作者投身到传承研究本土民间音乐事业中去。”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主持人韩冰说。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音乐工作者走近大别山民歌,认识收集、推广大别山民歌的价值,并自觉深入挖掘本土民间音乐的文化意义。

  “新时代的民族声乐工作者想要把歌唱好,不能只专注于声乐技巧,一定要重视民歌的生态土壤,善于从身边魅力多姿的民歌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更好地传达民歌的万家情态、提升民歌的群众感染力。”来自安徽的席亚倩如是说。

  如何引领新风尚,唱响新民歌?

  培根铸魂方能守正创新,滋养着一代代大别山人民精神血脉的“大别山传统民歌”亦不例外。

  “我们需要将自身重置于群众文化生活中去,会唱民歌、能唱民歌,继而唱好民歌。”安徽词曲作家谢林义认为,大别山民歌的舞台表演与生活应用,两者存在着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关系,当下,民众听到的大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民歌,而原生态民歌接触的少之又少。他呼吁,音乐工作者扎根大别山,深耕细作,从生活礼俗深处培植其根脉、维护其生态、绽放其新时代风采。(安徽日报 通讯员 戎龚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