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安徽             长三角一体化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合肥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湿”情画意的“合肥实践”
2022-06-16 10:05:29来源:合肥日报编辑:刘旭东责编:赵滢溪

合肥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湿”情画意的“合肥实践”_fororder_3ee351a5-4ffe-4fc7-9d02-3a2b6e6606af

郁郁葱葱的月亮湾湿地 摄 记者 郭如琦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消息,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名单近日揭晓,全球共25个城市获此殊荣,其中,我国占7个,包括合肥、济宁、梁平、南昌、盘锦、武汉、盐城。

  “国际湿地城市”是目前国际上在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高、分量重的一项荣誉,代表一个城市对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合肥首次申报就顺利通过。“国际湿地城市”美誉背后,合肥有着怎样的资源禀赋和生态担当?

  四季“湿”意盎然

  初夏时节,环巢湖十大湿地处处是水清岸绿、野趣盎然的美丽景象。

  走进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花塘河片区,茂盛的芦苇荡里,水网纵横。靠近岸边的浅水区,野生黑鱼正在护仔,水中央一只只野水鸡悠然觅食,天空不时有不知名的鸟儿飞过……

  “虽然这里连外卖都叫不到,可每天生活在这样的诗意空间,还是很幸福的!”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张乐乐笑着说,“半岛湿地公园湿地面积623.45公顷,湿地率62.45%,主要由花塘河湿地、芦溪湿地、烔炀河湿地、鸡裕河湿地以及巢湖沿岸滩涂湿地区域组成。近年来半岛湿地投资1.5亿元,实施了系列修复工程,修复湿地面积2258.9亩。”

  去花塘河湿地观候鸟,在芦溪湿地看夕阳,又或是在月亮湾湿地欣赏芦花似雪,浪涛阵阵……如今的半岛湿地公园一年四季都有动人的美景。

  “通过修复保护,公园内的动物种类由2016年的55种,增加到现在的142种。这其中就有国家Ⅰ级保护物种黄胸鹀和东方白鹳,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鱼类胭脂鱼等。”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李明丹说,巢湖半岛湿地蓄水量约935万立方米,日平均处理水量24.25万吨,湿地净化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出水水质长年稳定在Ⅳ类以上。

  城市有湿地,生活多诗意。

  步入合肥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沿着观景平台移步换景,眼前水草丰茂、碧波荡漾,蓝天绿水之间,一只只鸟儿或低飞,或游弋,或觅食。“湿地公园东至腊树圩西河岸,西至塘西河与徽州大道交界处,南至派河入湖河口,北至塘西河北岸,总面积1535.31公顷,湿地率85.83%,是城市与湖泊之间的过滤带。”该湿地公园运管部负责人汪皓说,来自十五里河、塘西河、派河的城市雨水会流入围堰湿地,经过水生植物的净化过滤汇入巢湖。

  近年来,该湿地公园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原则,累计投入2.1亿元,完成湿地保护修复5000亩,栽植池杉、乌桕、女贞等食源性树种近10万株,有效恢复和提升了环巢湖地区城市湿地风貌,保障了环巢湖沿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据监测,该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该湿地工作人员杨蓉蓉介绍:“目前,这里鸟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在整个环巢湖地带居于首位,是各种巢湖水鸟分布最集中的地段。”

  合肥守好湿地“生态绿色”,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成色。如今,环巢湖沿线,一个个湿地串珠成链,犹如一条闪耀的“翡翠项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本地市民、外地游客,聚焦巢湖边,在规定区域欣赏“三面青山一面湖”的美景。

  还“湿”合肥方案

  湿地是介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生态空间。

  “湿地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本。”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周立志说。

  申报国际湿地城市,有着一整套严苛的标准,如行政区域内湿地率在10%以上、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0%,仅这两个刚性指标许多城市就达不到。

  合肥何以能够脱颖而出,首次申报就顺利通过?

  合肥南望长江,北依淮河,怀抱全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水系发达,湿地资源丰富。数据显示,全市湿地总面积11.82万公顷,湿地率10.33%。全市湿地类型分湖泊湿地(占69%)、河流湿地(占8%)、沼泽湿地(占1%)和人工湿地(占22%)4类。拥有国家重要湿地1处,国家湿地公园5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湿地保护率达75%,位居全省第一。

  环巢湖区域是全市最大的湿地分布区。近年来,合肥强化环巢湖湿地修复,以湖堤外侧及入湖河流湿地修复为重点,大力实施“退耕、退养、退居”还湿,扩展湿地生态空间。

  “围绕退耕还湿,环湖1公里范围内传统种植模式全部退出,恢复和修复湿地,减少面源污染项目。围绕退养还湿,回收十八联圩、巢湖半岛等湿地鱼塘经营权,取消滩涂养殖,推广生态养殖,减少养殖业污染。围绕退居还湿,开展村庄搬迁和房屋拆迁,减少生活污水排放。”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说。

  针对生境、水系、水质、水量等湿地保护的核心问题,合肥还以十五里河、南淝河、兆河等37条入湖河流、滩涂湿地为重点,规划建设10处湿地,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投资概算约95亿元,形成环巢湖湿地群。

  “合肥首开保护湿地立法先河,出台《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为环巢湖湿地保护划出‘红线’。同时我们制定印发了《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计划任务清单》以及《环巢湖十大湿地管养技术导则》。”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市累计修复恢复湿地6.5万亩。

  生态湿地让合肥迎来“贵客”。

  最新数据显示,环巢湖湿地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年的211种升至目前的275种。环湖湿地鸟类资源共计达18目73科300多种,东方白鹳、白琵鹭、红胸秋沙鸭、蓑羽鹤等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选择在这里栖息、繁衍。

  “湿地+”常态管护

  湿地活,生态兴。

  “合肥大力实施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修复工程以后,维管束植物和鸟类的种类与数量以及湿地植被面积均显著增加,年净化水量达4亿吨,蓄洪量达2.3亿吨,取得显著生态效益。这些工作在全国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和示范性。”省林业局湿地管理处处长周小春说。

  湿地要建好,更要管护好。

  “随着环巢湖十大湿地的全面建成,下一步重点就是转为管养。”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说,自2022年起合肥将连续3年每年安排预算约8500万元,专项用于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构建湿地后期管养长效机制。

  作为合肥首个“国字号”湿地公园,三河国家湿地公园已经在科研监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我们与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进行科研合作,对湿地公园的植被覆盖和土地覆盖类型、重要环境因素、外来物种等开展长期的监测工作。”三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管文华说。

  “监测好比是‘体检’,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湿地生态功能。”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合肥将搭建湿地智慧平台,持续开展巢湖生物资源调查研究和湿地生态监测,对湿地修复成效进行科学评估,实现十大湿地数据共享、行动同步,建立湿地资源本底数据库和生态预警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十四五”期间,合肥将发展特色湿地产业,创新“湿地+旅游”产业模式,依托三河、半岛、湖滨等湿地,重点打造一批湿地生态旅游示范点,培育发展生态、特色、高端旅游项目,带动环巢湖周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合肥日报 记者 华新红)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