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坚定信心 稳住经济】落实政策 减负稳岗——上半年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锚定目标任务,细化工作举措,有力对冲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上半年,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9.4万人,完成省政府目标任务的60.8%。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2.9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4.6%,其中,脱贫劳动力198.8万人,实现了应输尽输;创劳务收入824.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0.6%,同比增长10.7%。
释放政策红利减负稳岗
今年以来,省政府出台《甘肃省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重磅政策文件,持续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稳定和扩大就业。
人社部门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职责,持续巩固“大就业”工作格局,凝聚各级各部门工作合力,推动稳就业保就业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创新开展“援企稳岗·服务千企”行动,深入重点行业企业督促指导政策落实,截至6月底,累计走访服务各类企业1554家,落实“降、缓、返、补、扩”资金11.46亿元。
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乡村振兴力度,在全省39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试点推广10万元以内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免担保”惠民政策,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截至6月底,全省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86亿元,吸纳带动就业2.45万人。
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甘肃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各级各有关部门协调联动,持续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畅通线上线下招聘求职通道。
扎实推进“1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民实事,统筹实施国家“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计划”基层就业项目。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工作,指导国有企业增加招聘计划,稳定国有单位招聘规模。组织实施“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开发近8000个就业见习岗位,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积累经验、及早就业。
创新开展省市县三级人社部门直播带岗活动,多方募集优质岗位资源,动态发布省内外用工信息,人社厅局长、院校书记校长、企业代表纷纷走进直播间,为求职者推介岗位、为企业招贤纳才。截至6月底,累计组织开展直播带岗招聘活动479场,提供岗位近29.9万个,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近3.2万份。
推进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人社部门坚持“省外输出、省内拓岗”双向发力,全方位拓展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
提早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春暖农民工”等专项行动,全力保障务工人员健康出行和安全复工。主动加强与16个劳务输入大省的协作,加大有组织输转力度,通过包车、包专列、包机等方式,“点对点”输转务工人员11万人。
大力推进省内东西部劳务协作,召开省内东西部劳务协作暨技能人才供需对接座谈会,组织开展一系列专场招聘活动,发挥陇东南地区人力资源优势和河西地区产业聚集优势,引导城乡劳动力在省内有序流动、高效配置。
因地制宜推动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提质增效,累计转型认定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2343个,共吸纳就业9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1万人。
疫情发生后,及时启动农民工受疫情影响回流监测机制,加大返乡人员就业援助和托底安置力度,为有就业意愿的返乡人员对接落实新的就业岗位。
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创业就业
今年以来,甘肃省纵深推进“百千万”创业引领工程,人社部门联合商务、文旅、民政、妇联等部门开展系列“创业达人”选拔赛及其他配套活动,已累计评选“创业达人”114名、“创业新秀”292名、“新锐创客”773名,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
人社部门着力破解创业创新项目投融资难题,举办首场甘肃省“百千万”创业引领工程创业创新项目投融资对接会,达成20余项投资意向。
聚焦实施“四强”行动和“技能甘肃”建设,紧盯制造业重点领域、现代服务业和乡村振兴对技能人才需求,扎实开展“40万人次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截至6月底,全省开展培训29.29万人次,完成年计划的73%,其中开展家政康养类培训3.35万人次。深化“津甘技工”“鲁甘人力”合作,持续做优“西部海员”职业技能培训品牌,加大我省海上务工就业人员培训输转力度。
创新实施“爱心理发员”三年赋能行动,累计开展爱心理发员培训7146人次,对创办实体经营规模好、带动就业人数多的“爱心理发员”给予最高15万元的创业带动就业项目奖补。
甘肃将不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加大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落实力度,建立完善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努力克服疫情对就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全省城乡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