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云南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云南自贸区
楚雄永仁:“烟粮协同” 和谐共生
2022-09-22 09:25:26来源:云南日报编辑:张科责编:李金秋

  原标题:朱有勇院士“烟粮协同”博士自画像——同一块良田 写两篇论文交两份答卷

楚雄永仁:“烟粮协同” 和谐共生_fororder_08

9月中旬,楚雄州永仁县烟叶玉米套种试验田玉米长势良好。

  朱书生: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自画像】从上学到工作,从校园到田间,从作物—土壤—根际微生物组—环境角度解析作物多样性种植控制病害,再到实现优质生产的理论提升和技术实践,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提供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年复一年的寒来暑往,我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精力都奉献给了云南作物和生境多样性资源的利用研究,并带领团队构建了不同生态区烟后套种模式,为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和“非农化”提供技术支撑。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是农业科学家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一路笃行,我庆幸自己的每一个脚印都充满了泥土与植物的芬芳气息。我们和省烟草公司联合推动烟叶与粮食产学研深度融合,用锲而不舍的勤勉在红土地上厚植学术情怀,用金石可镂的韧性共同描绘烟粮丰收的壮美画卷。

  刘雅婷: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云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昆明市科技领军人才。

  【自画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自幼陶醉于《诗经》中的各种奇花异草,那些诗情画意的植物意象成为了我选择未来职业的初心。心之所向,学有所用,我如愿以偿走上了从事花卉、蔬菜、烟草绿色生产病虫害防控技术研发的专业道路,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作物绿色防控技术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体系,“低纬高原花卉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我们很珍惜这次与地方党政、烟草公司共同推进烟粮发展的机会,构建不同气候条件下适宜地区烟后“烤烟+”模式推广,打造了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和“非农化”的创新样本。

  “如果说你曾苦过我的甜,我愿活成你的愿。”今天的中国人,一定会把我们的饭碗更加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

  蔡红: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获得者。

  【自画像】大学毕业后我就一直跟随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段永嘉先生、陈海如教授从事植物病毒及其类似病害研究,再后来加入到朱有勇院士团队,把理论应用到实践指导农业生产,深切感受到农民院士的乡土情怀和科研精神。在国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形势下,我们建立了烟叶与粮经作物和谐共生的耕作制度,探索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协调生产的新路径,对确保粮食安全和高原特色农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纪韵祚: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师,研究员,云南农业大学和文山州“州校合作”砚山东南亚杂交玉米研究所所长,云南热带亚热带杂交玉米工程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自画像】我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工作30多年,建立9个国家30多个科研、教学和企业组成的玉米研究发展产业联盟,主持建成并运行东南亚热带亚热带玉米研发产业平台。省发改委将我们团队命名为“热带亚热带玉米工程研究中心”,以开展玉米产学研体系构建研究和实践为主,形成在东南亚具有影响力的技术辐射中心。我们和省烟草公司烟科院共同创建了大春一季“烟草采后+普通玉米”等种植模式,为云南省“一季两熟”、增加一季粮食收获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云南省打造一流玉米产品奠定了扎实基础。

  李军营: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团队首席,博士,副研究员,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省局(公司)《云南核心烟区种植制度优化与应用》重大项目负责人。

  【自画像】农村出身、大学圆梦、博士深耕。一路走来,我与土地结下了深厚情缘。2006年投身烟草农业科研,从烟用有机肥高效利用、到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再到植烟土壤保育,围绕着烟叶与烟田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攻关。2021年,省局(公司)成立了烟粮协同重大专项,我们团队承担了以烟为主的种植制度筛选和优化工作,将通过3年攻关,努力打造“烟+粮、烟+饲、烟+油、烟+经”等多种生产模式,为云南烟叶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年夫照: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农业大学“百名”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自画像】进入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工作十余年来,我的足迹遍布云南核心植烟区,探究以烟为主的种植模式土壤养分特征,研发“烟草+N”种植体系的土壤保育核心技术,我带领科研小组解析烟草与粮油作物套种的土壤养分均衡利用机制,为云南部分烟区实现“一季两熟、一年三收”,提高土地产出提供理论支撑。在既是烟田,又是粮田的农业科技需求上,我们将描绘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浓墨色彩。

  欧阳铖人:博士,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讲师。

  【自画像】厚植“三农”情怀,描绘烟粮共生。从博士研究生毕业到云南农大烟草学院工作,我一直跟随云南玉米栽培专家吴伯志教授从事作物(玉米)栽培及生理生化方向的研究。我认为,在国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背景下,探索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协调共生的新路径(粮经协同),对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