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云南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      云南自贸区
“中国茶”申遗成功 云南茶争奇斗艳
2022-11-30 17:36:51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张科责编:赵滢溪

  11月29日晚,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相关44个项目中,云南大理、临沧、普洱、德宏和西双版纳的六个项目荣膺其中,成为项目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序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社区知情同意书签署

 1

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         

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文化馆

 2

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   

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    

勐海茶厂(普通合伙)

 3

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

红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

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张成仁(代表性传承人)    

 5

茶俗(白族三道茶)

云南省大理市

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

董丽(代表性传承人)张永烁(小学生)

 6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

芒市文化馆

  中国人通过制茶、泡茶、品茶,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提升了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茶的饮用与分享是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长者为先等与茶相关的礼俗彰显着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

  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存在,为多民族所共享。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传播四方,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中国茶”申遗成功 云南茶争奇斗艳_fororder_1

大理白族婚礼上敬献“白族三道茶” 摄影 杨建华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申遗文本材料由浙江省有关单位牵头组织撰写,项目所在地范围涉及福建、云南等15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各项目所在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管单位、茶业公司、协会、商会、代表性传承人在内的83个社区(群体)分别签署了申遗所必须的知情同意书;评审审查机构对此项目的评估结论是“建议列入”。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中国茶”申遗成功 云南茶争奇斗艳_fororder_2

茶艺师泡制普洱茶 摄影 杨桃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在茶文化的带动和促进下,我国茶产业快速发展,茶科技水平稳步提高。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在提供可持续生计、促进乡村振兴、保护陆地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相关44个项目已先后列入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确保该遗产项目的存续力,增强传承活力,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于2020年12月成立保护工作组,联合制定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五年保护计划(2021—2025)》,将鼓励传承人按照传统方式授徒传艺,依托中职院校和高等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巩固代际传承;举办保护传承培训班,加强能力建设;建立研学基地,编写普及读本,开展相关巡展活动,提高青少年的保护意识。

“中国茶”申遗成功 云南茶争奇斗艳_fororder_3

闻香是品饮普洱的重要环节 摄影 杨桃

  同时,茶产业主管部门通过加强确认和管理、提升建档水平、开展学术研究、完善保护协作机制、维护实践场所、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等措施,实施协同保护行动。文化和旅游部和相关地方政府将积极支持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组织实施系列保护措施,做好该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实践。(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