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获批国家级新区以来,兰州新区以生态绘底,以产业为核,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聚力城市品质提升,实施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空闲地复绿和城区公园水系建设,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美景和都市活力交融共荣的多彩画卷。
兰州新区生态面貌
生态修复撑起绿色屏障
新区位于黄河上游,地处甘肃中部黄土高原低丘缓坡区域腹地,地表植被覆盖稀少,土质疏松、湿陷性强、保水能力差,区域内林地呈碎片化分布,土地利用率低,植物自然生长困难,严酷的自然条件成为新区发展的掣肘。“要发展,必须让荒山重染绿色。”抱着这样的想法,兰州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黄土荒丘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治理模式,接续推进“陇中生态平原”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改善生态质量上奋勇争先,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新路子。
新区将生态修复治理有机融入《兰州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兰州新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科学编制《兰州新区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示范区规划》。目前,兰州新区累计生态修复土地超12万亩,造林绿化20多万亩,区域自然环境和生态现状显著改善,并在省级现场考核验收中获评“优秀”等次。如今,环顾新区四周,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得以平整,一道道绿色的生态屏障蔚然成荫。
土地整治唤醒“沉睡”撂荒地
生态好、环境美,已经成为兰州新区的鲜明标签,绿色发展已融入新区发展脉络。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兰州新区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率先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弃耕撂荒等问题严峻的东南片区启动试点,将黄土低丘峁地、荒滩荒沟等未利用地,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扰动、土壤改良、水利配套提升等综合措施,改造为集中连片、蓄水保墒好、水肥条件优、苗木成活率高的高标准农业用地,探索出了耕地“开源”的现实路径。从“瘠田”变“沃土”,从“粮田”变“良田”。通过将生态修复项目新整理农用地全部以高标准农田标准建设,新区目前已新增高质量农用地5.8万亩,累计整治撂荒地近20万亩。“宜林则林、宜田则田、宜水则水、宜果则果”,在一望无际的绿色生态屏障里,可爱的向日葵花海、茁壮生长的玉米,同金灿灿的麦田交相掩映,共同构成一幅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田园美景图。
城市生活转角见绿 扮靓城市“颜值”
翻看兰州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绩单”,一幅有机融合自然景观和城市空间的青绿画卷徐徐铺开:获批以来,新区精心绘绿笔耕不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截至目前,已先后建成百花公园、文曲湖公园、临港花海等11个城市绿地公园,城市绿化面积达210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由不足5%提高到36%,人均绿地面积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3%以上,全域生态容量和碳汇总量逐年显著提升。这一项项数据和指标记录着兰州新区的变化,也绘就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底色,成为这座城市最靓丽的风景。
兰州新区,以绿为笔,正奋力描绘着一幅绿水青山、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花园”城市图景。(文/图 任泽昕)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